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今社會,讓教育成為一片凈土,似乎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
在當下中國的教育話語體系中,有一種奇談怪論:升學就是一切。似乎升上學,一切皆有可能;升不上學,一切都沒有希望。對于這種觀點,不僅蕓蕓眾生信,而且執(zhí)政一方的黨政官員信。在這種社會思潮下,單一的升學率這根指揮棒,無疑結結實實地綁架了學校教育。
有人說,我反對追求升學率,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準確地說,我反對把升學率作為學校教育的目標,更反對把追求升學率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因為這從教育定位上講,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從國家教育宗旨上講,違背了黨的教育方針;從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上講,違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客觀上講,升學率是評價學校教育和辦學水平及其質量的一把重要標尺。但是,如果一個地方、一所學校,在教育實踐中唯升學率是從,把對升學率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把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評價教育質量和教育局長、校長、教師的主要標準,那么,“升學率”這把評價一個地方、一所學校教育質量的標尺,就必然扭曲教育的本質,惡化教育的生態(tài)。在我看來,要堅持人民的、全面、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各級黨政領導、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無論什么時候都必須堅守教育的“四條底線”。
一、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升學率是一個百分數。在各級各類教育日益走向普及的今天,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小學升初中的升學率,不再是初中升高中的升學率,甚至不再是高中升大學的升學率,而是升入重點高中的升學率,升入重點大學的升學率。如果人們一味用這種重點學校升學率的概念,來評價一個地方、一所學校,那么,帶來的一個直接惡果是:教育的一切優(yōu)質資源都必然向少數有希望升入重點學校的孩子身上集聚。這種集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制度化的,就是辦重點學校、重點班;一種是非制度化的,就是不少教師從潛意識里喜歡好學生、不尊重甚至排斥、打擊學習落后的學生。學校維持這種體制的通常做法:一是通過考試不斷對學生進行分等、排名排隊,隨之給學生不斷地貼上“好學生”和“差學生”標簽。二是在教育資源配置上,不斷地通過分班——重點班、差班,把優(yōu)質資源集中到所謂的“好學生”身上。三是在對教師的評價上,依據升入重點學校的學生數對教師進行獎勵。更讓人擔心的是,一些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不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忽視和排斥學習落后的學生,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班主任、任課教師在升學考試中勸退那些升學無望的學生,以通過減少分母的方式,提高自己升入重點學校的比例。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評價教育只看所謂升入重點學校的升學率,而不考核學生學業(yè)完成率,無形中又縱容了這種放棄和淘汰升學無望的學生的錯誤做法。
我們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應試教育或者說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的第一個教育惡果是:學校教育本身成為篩選和淘汰學生的一種工具。一方面,它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考試,把那些所謂升學有望的學生選拔出來進行重點教育;另一方面,它又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考試,把那些學習落后的學生邊緣化,甚至淘汰出去。
從教育良知上講,尊重每一位學生,維護每一位學生合法的教育權益,讓每一位學生學有所得,這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須堅守的第一條教育底線。
二、讓每個孩子身心健康
為了一味地追求升學率,人們形成了兩個非常頑固的錯誤的教育路徑依賴:一是考什么教什么。二是加班加點。“考什么教什么”帶來的嚴重后果是,學校的課程設置越來越單一,學生的學習內容越來越單調,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生活越來越枯燥。隨之而來的,單一的課程、單調的學習內容,更加無法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加班加點”是“考什么教什么”這一錯誤的路徑依賴在時間上的延伸,就是考試科目的教學時間、作業(yè)時間、考試時間嚴重超出國家規(guī)定。“考什么教什么”和“加班加點”這兩個問題疊加在一起,帶來的嚴重后果:一是模糊了學校教育與升學考試教育的界線,把學校教育等同于升學考試教育;二是模糊了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的界線,把校外教育等同于學校教育;三是模糊了學生學習與個性發(fā)展的界線,學生的學習失去了興趣的支撐。這些問題帶來的最終惡果是:學生的學習負擔日益嚴重,學生的學習焦慮越來越重,學生學習興趣不斷降低,學生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適應越來越困難,進而導致不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據了解,有的地方34.7%的初中學生存在嚴重的數學學習焦慮,42.2%的學生感到學習壓力很大或太大,22.1%的學生存在嚴重的厭學情緒,24.4%的學生存在抑郁傾向。
與“考什么教什么”和“加班加點”這兩個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路徑依賴相聯(lián)系,學校在學生課程安排和學習生活的組織上,必然大幅度排斥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相關課程,必然從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兩個方向上弱化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教育。帶來的惡果是,學生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據了解,有的地方43.7%的小學四年級和80%的初中八年級學生每周體育課時均不足3節(jié);56.5%的小學和85.9%的初中在沒有體育課的當天下午,從不組織學生進行一小時集體體育鍛煉;10%左右的中小學從不安排大課間體育活動。61.4%的四年級小學生和88%的八年級初中生睡眠時間不達標。
教育部大量的監(jiān)測數據表明:20多年來,我國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是持續(xù)下降的。這種下降帶來的惡果,除了顯性的表現(xiàn)為國民健康素質不佳,隱性的表現(xiàn)為全民健康醫(yī)療成本大幅度上升之外,更可怕的是,全民健康素質的下降,會嚴重影響民族素質的競爭力,影響國民創(chuàng)造力,影響國家的綜合實力。據2013年8月23日《參考消息》報道:中國軍隊遇到了如何提高軍官和專業(yè)人員水平的問題。大多數(至少60%)應征者的身體狀況不達標。最常見的問題是超重和視力差。作為應對措施,軍隊于2008年和2011年降低了招募標準,但是大多數應征者依然不符合軍隊服役標準。對不合格應征者進行分析得出的數據顯示,多種問題的主要根源在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學生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習上(而不是花在玩耍、鍛煉或體育運動上)。
我們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應試教育或者說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的第二個教育惡果是: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普遍受到忽視,學生的身心素質持續(xù)下降。這不僅危及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危及每個家庭的幸福生活,而且必然危及國家和民族的競爭力。
從教育良知上講,關注每個孩子的身心健康,呵護每個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障每個孩子的身心健康,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須堅守的第二條教育底線。
三、教每個孩子學會做人
教會學生做人,是學校天經地義的責任。但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思潮下,這種天經地義的責任已經沒有了任何神圣可言,似乎它也必須為學校追求升學率讓路。
今天,在不少學校,教書育人成為了一句空洞的口號。教書與育人不再具有天然的聯(lián)系,教書卻與考試、與升學、與升學率越來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教育人、培養(yǎng)人、陶冶人、幫助人,不再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教給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應試的本領,追求學生考高分,已成為教師職業(yè)生活的主要任務。這就從教育的天然使命中排斥了“教會學生做人”的本質訴求。日常的德育工作受到了極大的弱化,做學生工作,做學生德育工作,成了班主任、成了德育教師的事。
今天,在不少學校,德育課程成了應試教育的附庸。在整個學校教育體系中,少得可憐的德育課程,人們還用傳授知識的辦法來實施,致使思想品德課程作為一種實踐性課程,也徹頭徹尾地成了應試教育的附庸。這與思想品德課的考試評價制度有關。就其本質而言,我早就主張,應取消中小學日常的思想品德考試,因為檢驗思想品德課程教育教學效果的好壞,不是考查學生記住了多少德育條目,而是是否將這些德育條目內化為學生的道德行為。遺憾的是,由于人們擔心被扣上不重視思想品德課的帽子,再加上教研系統(tǒng)的同志不贊同取消,這種取消思想品德課紙筆測驗的主張一直無法變?yōu)楝F(xiàn)實。由于用學科教學和知識傳授的辦法上思想品德課,德育課程剩下的只能是干干巴巴的知識和道德的教條。學生對這種死板教條的德育課程非常反感,以至于這種生活體驗課程已成為學生最為反感的課程之一。
今天,在不少學校,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無法得到社會生活實踐的滋養(yǎng)。無論在校內,還是在校外,上課、作業(yè)、考試,幾乎成了學生生活的全部內容,家庭生活實踐、社會生活實踐、勞動生活實踐、行業(yè)生活體驗,幾乎成了學生生活的空白。在這種教育生態(tài)下,學生的道德生活體驗極其匱乏,在學校中習得的少得可憐的道德知識,根本無法經過道德生活的體驗,內化為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事實上,離開了生活實踐,離開了生活中的價值體驗,道德教育必然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我們把做人教育從學校教育核心價值中排斥出去,當我們的學校德育違背了學生品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當我們的學校教育從制度和非制度化兩個方面弱化了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時候,我們收獲的必然是學生在做人方面留下的種種缺陷:在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時,年輕人與老年人搶坐位;在人際交往中,文明素養(yǎng)不高,甚至缺乏教養(yǎng);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自主管理能力差;在家庭生活中,不尊重老人、不孝順父母;在工作中,不敬業(yè),不任勞任怨……。
我們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應試教育或者說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的第三個教育惡果是:學校道德教育缺位、道德教育扭曲、道德教育缺乏社會生活實踐滋養(yǎng),帶來的必然是學生道德生活世界的種種失范。
從教育良知上講,關注每位學生的心靈世界,重視每位學生的德性成長,促進每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須堅守的第三條教育底線。
四、讓每個孩子知法守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改革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無疑是一種法治經濟。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部分,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 。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部分,要求“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教育無疑承擔著神圣的使命,必須著力培養(yǎng)具有法治素養(yǎng)的公民。作為一個公民,既要懂得履行自己作為公民的法定義務,也要懂得維護自己作為公民的合法權益。我認為,從公民法治素養(yǎng)的角度講,公民教育在我國現(xiàn)行的學校教育體系中基本處于缺位狀態(tài)。一方面,我國的公民教育是以公民道德教育為核心的,公民法治教育始終是被忽視的;另一方面,在現(xiàn)行的學校法治教育中,又相對偏重于法律常識的教育,忽視了對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這種教育,忽視了學生對法律的敬畏精神的培育,沒有將法治意識深深地植根于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養(yǎng)成之中。
更讓我深深憂慮的是,現(xiàn)在的學校教育,由于大都被綁架在應試教育的戰(zhàn)車上,現(xiàn)實的教育教學實踐和教育教學管理,往往是與黨的教育方針、教育法律法規(guī)相違背甚至是相對抗的,導致教育者說的與做的常常是“兩張皮”。這本身就破壞了學校對學生實施契約精神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土壤和環(huán)境。
我們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應試教育或者說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的第四個教育惡果是:遵紀守法的公民教育在當今學校教育中基本處于缺位狀態(tài),帶來的惡果是接受了學校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的青年一代,普遍缺乏現(xiàn)代公民素養(yǎng),特別是法治意識非常淡薄。
從教育良知上講,關注每位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讓每位學生知法守法,為每位學生做奉公守法的公民奠定基礎,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須堅守的第四條教育底線。
黨的十八大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教師節(jié)期間向全國1400萬教師發(fā)出的慰問信中強調:“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是每位教師的神圣使命,更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要求。為此,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都必須堅守教育的四條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