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課改專家的很多觀點我很認同,但有個別觀點從某種角度講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又覺得不敢茍同,比如“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F(xiàn)看“一切為了學生”,我們教師首先是人,我們有家有父母有孩子有其他家人,我們要生活,我們首先得解決柴米油鹽醬醋茶,處理好人情世故啊,我們的一切都給了學生,為了學生,我們不能不食人間煙火吧。再看“為了學生的一切”,感覺我們是不是管得實在太寬了,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老師只是階段性的領路人而已。學生的生活中不僅僅只有教師,還有家長、社會關系等等,作為老師我們不可能包攬學生的一切,這樣既是歲學生不負責,更是對老師的求全責備。再看“為了一切學生“,專家的初衷可能是希望我們有教無類,對待學生一視同仁,但是作為教師我們能把自己一畝三分地上的孩子教好就不錯了,如果我們除了完成教學任務,還能真正對所教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引導,甚至是只對我們承包的學生做到這些,使他們成為一個心智健全的合格公民就非常不錯了,所以我們能做到的該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努力做我們能做的事!
類似這樣的觀點還有 “課程改革實在太好了,使教師真正解放了”、“學生是課堂教學的真正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書本還給學生”。個人覺得這些觀點有點像課改 “夢話”或者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課改進行了十年,我們廣大教師解放了嗎?比以前輕松了、壓力小了嗎?相信大部分教師都和我的感覺一樣,本領恐慌一直困擾著我們,我們需要不斷充電,我們經(jīng)常被不斷變化的教育形勢、上級、家長、學生、社會、我們自己給自己的角色定位束縛得透不過氣來,何談解放呢?再看第二句,只要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課堂,就是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課堂,只要是共同參與,課堂的主體我認為就是兩個,不能因為合作學習了老師的點撥就不重要了,因此我們研究高效課堂不僅僅關注、研究第一個主體“學生”,還要研究和關注第二個主體“老師”。打個比方,演員很重要,但是沒有名導演是拍不出好電影的。
一、學生方面
1、保證學生的有氧學習。套用比較時髦的話,理想的課堂應當是一種生態(tài)環(huán)境,學生是這種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具有生機和活力的鮮活的生命體。他們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有個性、有尊嚴,我們應當把每個學生看作不同的風景,以賞景之趣、愛景之心哺育一棵棵生命之樹常青。因此,我們首先要改變的是不能把學生看成整齊劃一、步調一致、按預設的程序批量生產出的“學習機器”,而應把他們當作一個個朝氣蓬勃、千姿百態(tài)的生命體,有潛能、有活力、有強烈自我表現(xiàn)意識的個體,讓他們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發(fā)表見解,弘揚個性,釋放潛能,在這樣“氧氣充足的綠色生態(tài)園”中,學生就不會與我們對立、抵觸,甚至厭學、棄學,在此基礎上,通過激發(fā)斗志、鼓舞士氣、樹立信心,使學生精神抖擻、情緒飽滿、熱情高漲地投入課堂,他們就會從心底發(fā)出“我參與、我快樂”的心聲。所以有氧學習是提高整體課堂教學效益的最佳狀態(tài)和根本保證。為此,我們可以通過營造樂學、善學的強勢班級文化、校園文化來統(tǒng)領他們的思想和行為。
2、讓德育成為高效課堂的助推器。通常我們把學校工作分為教學和德育,因此容易使兩者割裂開來。事實上,在與教學的關系上兩者應該是互相依存的皮與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德育絕不是大而空的說教,它首先應該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其次它才是學校一切工作的終結目標和落腳點。因此我們應該用“水磨的工夫”抓德育,尤其是對學生進行的養(yǎng)成教育、學習品質的教育更應該反復抓、抓反復,因為我們都知道播種行為才能收獲習慣,最終收獲人生的道理。當然在如何使德育鮮活,生動,富有成效方面我們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完善。
3、給學生插上心靈的翅膀?,F(xiàn)在的學生不良的個性心理除了自私外,多疑、攀比、冷漠、叛逆、考試焦慮等等在學生情緒中普遍存在并帶來不少問題。如何引導這些消極情緒合理宣泄,如何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如何細心挖掘他們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及時教育和引導,讓他們學會悅納自己和他人,如何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順利度過青春期等迫切需要我們增加專業(yè)心理指導技能,讓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華而不實的擺設,而成為德育工作的重拳,進而成為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有力支撐。
二、教師方面
教師在提高教育質量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都把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作為重點工作,但感覺還存在重使用、輕培養(yǎng),對教師的培訓上級措施多但是針對性不強。各個學??谔柡暗亩啵纬勺约旱男1九嘤柼厣纳?。尤其是在以老帶新上,由于體制評價等原因,還有老對新留有一手,新對老存有戒心等現(xiàn)象的存在,因而也存在有些工作老教師不愿干,新教師干不好的難題。
要實現(xiàn)教師的校本的發(fā)展,我本人贊成專家給出的建議——確立生態(tài)取向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方式,在這里和大家分享。這一理論認為教師并非孤立地形成與改進其教學的策略與風格,這種策略與風格的形成與改進,更大程度上賴“教學文化”或“教師文化” ,因此要通過建構合作的“教師文化”或“教學文化”來實現(xiàn)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他們認為構建基于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教師實踐共同體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他們給出了相應的步驟和程序:第一步老師提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比如存在的不足?讓人不安的現(xiàn)象?最失敗的經(jīng)歷?值得關注的(重要的)事實?至今無法確定對與錯的行動?第二步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什么?以前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哪一種解決問題的措施更有效?今天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哪些?第三步實施行動方案,行動、對行動進行觀察、實錄、討論、形成初步研究結論。第四步反思行動過程。是否按計劃執(zhí)行?哪些方面沒有按計劃執(zhí)行?為什么?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程度如何?哪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為什么?有沒有引發(fā)新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改進的問題是什么?更多更詳細的措施步驟這里不一一贅述。
另外個人建議建立教師生活史制度和教育敘事制度。我們每年有圍繞主題舉
行的教學論壇,能不能利用這個形式鼓勵老師們撰寫自己的專業(yè)生活史,把自己經(jīng)常使用的教育教學方法、自己的專業(yè)生活經(jīng)歷、影響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的關鍵事件、自己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等記錄下來。讓老師講述或自己的身邊事,深化對自己認識和信念的體認度,對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行為和工作世界進行新的審思、拷問、反省,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的雙向觀照、相互提升。
三、建立教世襲節(jié)50問。我們學校“德育細節(jié)50問”活動以其新穎和有針對性成為全市的德育立項課題,那我們能不能在教學上也設計些問題提醒、引導老師呢?比如在師生互動方面設計諸如我能使你學習時心情好嗎?你對我講的內容感興趣嗎?在課堂上點你發(fā)言的機會多嗎?你做得好的時候,我稱贊你了嗎?我聽你的意見嗎?在反思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方面設計諸如我每堂課的內容和目的清楚嗎?我覺得這堂課所學的內容有價值嗎?我對小組活動和點撥交流時間安排平衡嗎?我在課堂上所傳授的技能在你生活中有幫助嗎?在課堂上允許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觀點嗎?在師生關系方面設計我關心你嗎?我對你有禮貌嗎?我公平嗎?我能認真傾聽與你達成共情嗎?我有感染力嗎?我風趣幽默令你喜愛嗎等等。
總之,在課改方興未艾的今天,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理論和口號,我們現(xiàn)在缺少的也不僅僅是理念和經(jīng)驗,而是扎扎實實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