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語文“樂學”課堂教學結構
時間:2014/10/18
一、明確任務 激發(fā)興趣
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就是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有意學習。實踐表明,有意學習與無意學習的效果存在極大的差異。如果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積極地參與學習,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緒狀態(tài),就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明確任務,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種方法。第一種,開宗明義法:教師在每節(jié)課開始時,掛出小黑板揭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并讓學生看清、記住。第二種,篩選討論法:教師把學生預習課文或自學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篩選,結合文章的重點、難點,抓住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習。第三種,分步揭示法:教師不是一上課就和盤托出,而是隨著學習過程的展開,分步揭示。教師要引導學生認同教學目標,以激發(fā)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創(chuàng)造性地學好語文的重要心理品質之一,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興趣,才會自覺地花時間、下功夫、動腦筋,積極地學習;了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做到"學有所樂",達到"學有所獲”。
引趣的途徑、方法很多,包括:教師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態(tài)、語言激發(fā)學生的情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嘗試成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方法要經常變化,刻意求新,讓學生時常有一種新鮮感等等。
二、質疑評價發(fā)展思維
課堂教學素質化是以學生為核心的,就要求課堂教學中的矛盾應由學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多思,愛思,深思,"于元疑處生疑"是教學成功的標志。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的態(tài)度應該是:提倡、鼓勵、引導。通過提倡、鼓勵使學生從不敢問到"敢于"提問;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于"提問。在引導時,教師要做出恰當的處理:是因讀書馬虎而產生的疑問,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去釋疑;是自己經過學習、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疑問,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是游離于學習任務以外的疑問,要適當冷處理;具有導向性、啟發(fā)性的疑問,要表揚提問的學生,并組織討論研究。
培養(yǎng)質疑能力,要堅持正面引導,以表揚為主。對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學生固然要加以表揚,對提出質量不高的問題的學生,也要加以鼓勵,肯定他們的積極態(tài)度。教師不能因為學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滿意的問題就批評甚至訓斥。要知道,一旦挫傷、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質疑能力將會成為一句空話。
教師要把學生的質疑問難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內必須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無論在講課,講課過程中或在講課之后,都鼓勵提問,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好間"的習慣。
問題提出來了,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爭論,靠集體的智慧解決難題,使學生體驗到集體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悅。教師要加強學生自評和互評能力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發(fā)表獨創(chuàng)性意見,勇于自我評價,使競爭與合作,個人與集體巧妙地統(tǒng)一起來,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導"將起大作用,導說,導辯,最后教師還要適時小結,去粗存精,統(tǒng)一認識,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得到長足發(fā)展。
三、善于架梯展現過程
所謂"架梯",指的是教師要積極、有效地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條件和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樂學教育"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在課堂提問時要考慮分析學生回答的思維出發(fā)點,然后抓住時機引導。
學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錯時,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重新思維,重新認識,由不懂到懂,這就是展現訓練過程。展現訓練過程是每一堂課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素質教育的"面向全體"性原則要求教師不能遺漏了那些差生,教師就要設計方法,比如化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降低問題的坡度,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逐步弄清楚。那種把結果合盤托給學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的。
展現訓練過程,要與發(fā)展思維相結合。例如用"勤勞"造句,第一個學生說:"我的媽媽很勤勞。"緊接著造句的學生,往往只把主語"媽媽"改成"爸爸""奶奶"……如果不及時提醒,學生產生思維定勢,訓練效果就差。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在此時進行啟發(fā)"誰能把媽媽怎么勤勞,說給大家聽聽?"于是學生會說:"我的媽媽很勤勞,下-班回家還買菜燒飯。""我的媽媽很勤勞,一有空就忙著做家務。"句式基本相似,但內容有了變化。教師進一步引導:"誰能換一個說法,先說說媽媽怎樣勤勞,然后再用上‘勤勞'。"學生在教師的再指導下,跟著作變式訓練:"我的媽媽一有空就忙著做家務,她很勤勞!"像這樣的訓練過程就做到語言
訓練和思維訓練有機結合。
展現訓練過程,教師要加強反饋與校正。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仔細認真地昕,不僅要評價內容是否正確、完整,還要注意語言是否規(guī)范,有無語病。不能沒有昕清回答,就草率表態(tài)。也不能在學生意見有分歧時,不加評議,把問題擱在一邊,而進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此外,教師教
學過程中,加強巡視、輔導,采取一對一的個體反饋、指導、校正,也是不可忽視的。
為展現訓練過程,教師應保證學生的思考時間和訓練時間。尤其不能忽視的是,學生個體智能差異上。如果只讓優(yōu)等生回答,就會使大部分學生產生依賴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問后適當延長時間。同樣的道理,在范讀和朗讀指導后,也應增加學生自由練讀的時間。
四、指導學法培養(yǎng)能力
重視學法指導,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最優(yōu)途徑,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能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是否具有這種能力,是衡量他們主體作用能否發(fā)揮的又一重要體現。
在這方面,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增強學法指導的意識。進行學法指導大致有如下幾條途徑:學法的直接介紹,教法的滲透轉化,教學過程中的及時點撥和引導。教師重視教方法、教規(guī)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的規(guī)律。
五、民主教學體驗成功
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對教師而言應遵循的原則。
1.信任與尊重原則
(1)相信絕大多數學生都具有基本學習能力。除了極少數智力低下者,其他學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學習任務。許多學生成績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問題,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為與行為障礙,如缺乏學習興趣、意力不穩(wěn)定、意志薄弱、缺乏學習習慣等。
(2)相信學生原來是有學習愿望的人。他們有很大的可塑性。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滅的,他們的學習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學生看作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們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內化活動目標才能實現。嚴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理解與支持原則
(1)理解學生現實的處境。他們由于學習上落后,已經受到或正受到老師、同學、家長及社會的輕視。
(2)理解學生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完成學業(yè)任務而產生的自責與自卑心理。
(3)理解學生的現實愿望。他們想改變學習落后面貌、改變消極處境,改變過去不光彩的形象。
(4)支持學生的上進心與積極表明自己特長的愿望。
3.啟發(fā)與鼓勵原則
(1)啟發(fā)學生建立積極的、可行的目標。
(2)鼓勵學生做出的成績,哪怕是微小的成績,教師要善于鼓勵表揚,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
總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教學過程變?yōu)槭箤W生會學習的過程,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