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所國際學校里,教師給各國學生出了一道題:“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
學生都說“不知道”。非洲學生不知道什么叫“糧食”;歐洲學生不知道什么叫“緊缺”;美國學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國家”;中國學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美國教育考察團到上海訪問,希望聽到一節(jié)有中國特色的公開課。負責接待的上海教育科學院安排一所著名高中一名有影響的特級教師為他們開了一堂物理課。課堂上,教學雙邊活動活躍,教師問問題,學生答問題,課堂氣氛熱烈;教師教學方法靈活,重點突出,訓練有素,時間安排恰當。講完課后,中國的教師不禁鼓起了掌。奇怪的是,美國教育學家一點表情都沒有。這是為什么?他們的回答出乎我們的意料。他們反問:教師提出的問題都能回答,這節(jié)課還上它干什么?原來,這些教育家認為,學生應該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
這則笑話和這則案例很值得我們教育者反思:在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獨霸課堂惟我獨尊,在知識的傳授方法上實施“滿堂灌”,忽視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F(xiàn)在,有的教師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造成課堂教學的“虛假繁榮”。教師一問,學生一答。有的問題很簡單,思維含量低,學生不用動腦就能回答;有的問題教師提的很有價值,問題提出后怕耽誤教學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不給學生思考時間,做完暗示做提示,有時干脆來一個自問自答,問題的利用價值降低;另一種傾向是一節(jié)課總是學生在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滿腦子的問題卻得不到解決,不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筆者在新課程教學調研中發(fā)現(xiàn)了值得深思的兩則正反案例:
案例1:一位教師在講授“用尺規(guī)作一個角等于已知角”時,問同學:“你有什么問題?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有的同學問道:“我想知道用什么辦法知道你所作的角等于已知角?”問題提出后,有的說用度量法,有的說用疊合法。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后說:“那么你就學我的方法去畫角,然后用你自己的辦法去驗證?!辈灰粫晃煌瑢W突然站起來問道:“老師我想知道你這樣畫的依據是什么或理由是什么?”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教師靈機一動說:“用這節(jié)課的知識還不能解決你提出的問題,但是你提的問題最有價值,這個問題蘊涵著幾何的后續(xù)知識,隨著以后的學習就會解決?!卑肽赀^去了,突然有一天,這名學生興奮地跑到這名教師跟前說:“老師我知道了,你是用‘邊邊邊公理’來求作一個角等于已知角的?!苯處煵唤浺獾幕卮穑瑓s成了學生半年的困惑,他始終在想用學著的知識來思考解決這個問題。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把課內探究延伸到了課外,從而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案例2:兩名教師在同一課設計了同一個問題:用六根同樣長的木棒最多能搭成幾個三角形?問題提出后,學生開始動手操作,2分鐘過去后,一位教師怕耽誤時間,說:“你想一想是不是三棱錐?”教師一提示,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另一位教師卻是這樣進行處理的:
“你動腦想一想,怎樣做才能搭得最多”。
5分鐘過去后,一名同學站起來匯報:“我搭出來了,能搭4個三角形?!?br />“能說一說理由嗎?”
“搭一個三角形需要三根,六根能搭兩個三角形,若搭得最多,就需要每根都公用一次,這樣搭出的圖形是三棱錐,共四個三角形?!?br />同一問題,因處理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樣。第一位教師把一個富有思維容量的問題進行了提示,使問題的思維含量降低,把數學課上成了“手工制作”。第二位教師處理方法是: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更注重了讓學生“數學地”思考。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自主獲取知識,讓學生親自體驗探索的滋味和數學思維過程。
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呼喚。素質教育不僅需要我們改變教法,更要求我們的老師去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chuàng)新。”哈佛大學師生中也流傳著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笨茖W史上的每次重大發(fā)現(xiàn)也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是從“蘋果為什么會落地”這一問題開始的;弗萊明發(fā)現(xiàn)青霉素是從“為什么霉菌菌落的周圍不長細菌”開始的。由此可見,學生能否提出問題,是否具備問題意識非常重要,它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探究式學習的起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學生就不會有解決問題的思維沖動,也就更談不上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要營造寬松氛圍,使學生敢問。在教學中,教師要把自己當成平等的“首席”,積極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其次,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創(chuàng)設認知上的沖突,誘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再次,教師要傳授質疑方法,使學生會問。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提出問題技巧,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最后,教師要運用評價機制,使學生善問。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適時評價,并且引導學生自己評價,逐步提高學生提問的質量。在課后反思時,要關注課堂的問題資源:如,這節(jié)課設計了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在一堂課提出了幾個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怎樣處理的??傊?,在整個施教過程中,教師要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把產生的新問題作為教學的結束點,把探究的觸角延展到課外,讓“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習得能力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