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見的可能記住,親身體驗的就能理解,這充分說明了體驗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需求,選擇適當的方法和切入點,創(chuàng)設恰當的體驗學習情境,讓學生充分去體驗、感悟,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
提供生活化材料,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如果我們把學生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學生學起來就會感到親切,就能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時,可以這樣引入:小朋友,你們喜歡玩具嗎?今天貝貝要帶我們去玩具店轉轉,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這么多的玩具,如果媽媽同意你買兩樣,你想買哪兩樣呢?你能說出你該付多少錢嗎?你是怎么想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去玩具店買玩具的情景,這樣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線段》時,可設計這樣的一個問題:將彎曲的道路改道,怎樣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從而總結成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在新知的教學時,如果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情況,就能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溝通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概括,加深對新知的理解。
提供學習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所謂“做中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動手實驗、提出問題、開展討論,并最終找到答案。這一教育方式可以增加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使學生勤于動手、樂于探究,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和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
在學習《時分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
再如,有這樣一個問題:把一張長方形紙用剪刀剪一下,還剩幾個角?學生如果只考自己頭腦思考,也許只能得到一個答案。而通過動手操作,就可以知道會有幾種可能:有可能是5個角,有可能是4個角,還有可能是3個角。學生直接解答可能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并且掌握牢固。
回歸生活,讓學生在應用中體驗?!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苯處熞獎?chuàng)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在學習了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后,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小明和小強進行爬樓比賽,小明手里拿了10枚1角硬幣,小強背了20袋鹽,結果小明獲勝了,你覺得公平嗎?為什么?這樣設計使學生感受到質量單位千克與克在生活中的運用,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功,逐步養(yǎng)成帶著問題的眼光去觀察生活中的問題。
體驗學習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chuàng)造,培養(yǎng)、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