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生物的策略
時間:2014/9/11
一、 激趣化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其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還能遷移知識,解釋生物學中基本原理和概念。
例如:在2013年高二新授課中學習細胞結構《細胞器—系統(tǒng)內(nèi)的分工合作》一課時,我首先在多媒體上出示“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yī)學獎”的3名美德科學家(人物)圖片,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然后告訴學生:這三位科學家獲獎研究是有關細胞內(nèi)機械運輸機制的內(nèi)容,并把獲獎圖片(細胞結構圖片)也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迅速點燃了學生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使學生知道原來我們所學知識不僅不落后,而且還是科學前沿知識,離諾貝爾獎也并不遙遠,大大的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接下來學生就會情緒高漲的學習這節(jié)課知識《細胞內(nèi)的結構及其分工合作》。再如,在學習高中生物《進化》一課時,我首先舉例引出社會熱點“超級細菌”,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引導學生一起分析“超級細菌”的形成原因,使學生明白:原始普通細菌在繁殖時,不僅有遺傳,還有變異,如果長期濫用抗生素(自然選擇),使變異的某種普通細菌抗藥性得到了積累,超級細菌就可能產(chǎn)生,其實它就是原始普通細菌的變種;進而再引導學生分析總結進化的內(nèi)容。把社會熱點與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設置懸念,把所學知識激趣化,是提高學生主動性學習生物的保障。
二、 情境問題化策略
有位學者做過一個這樣的比喻:將15 g鹽放入你的口中,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將15g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在享用佳肴時,就將15 g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溶于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出活力和美感。在課堂上,良好的學習情境,不僅能增加學生學習動力,還有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順利進行。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若把“知識情境化,知識問題化”為突破口 ,將生物學知識融入情境中同時用問題串形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引領學生在一個個問題情境中思考,營造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有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例如:在2013年高二新授課中學習《細胞呼吸》這一節(jié)時,我首先放映了大約三分鐘的‘2013年亞洲足球俱樂部冠軍聯(lián)賽’恒大奪冠的視頻情境,在激發(fā)學生奮斗和愛國的激情同時拋出以下一系列問題:(1)恒大球員快速奔跑靠的是細胞每時每刻產(chǎn)生的什么?(能量)(2)細胞內(nèi)何種物質分解直接釋放出這樣的能量?(ATP)(3)我們知道:能量既不能憑空產(chǎn)生,又不能憑空消滅,那么細胞內(nèi)何種有機物的能量又是轉移到ATP中的呢?(葡萄糖)(4)細胞內(nèi)這種能量的轉移(化學反應)在生物學上稱為什么生理活動?(呼吸作用、細胞呼吸)(5)關于細胞呼吸這一化學反應中反應物除葡萄糖外還有哪些,生成物有哪些?肺部呼吸吸進的O2最終去‘哪’了,呼出的CO2最終是從身體‘哪’產(chǎn)生的?(構成身體的各種細胞)(6)恒大球員身上產(chǎn)生如此多的汗水僅僅是飲水產(chǎn)生的嗎?(7)細胞呼吸的本質是什么?(氧化分解有機物葡萄糖,釋放能量)(8)細胞呼吸產(chǎn)生的能量全部用于合成ATP嗎?(另一部分散失,用于維持體溫)(9)感冒發(fā)燒的病人會有什么樣感覺,為什么?(頭暈,沒勁;溫度高,酶活性弱,代謝-化學反應慢,產(chǎn)生能量少)(10)影響細胞呼吸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溫度影響酶活性)
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情境和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營造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易學、樂學、積極主動的去學。所以,把“知識情境化,情境問題化”,是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源泉。
三、生活化策略
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這能為課堂互動提供鮮活的素材。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以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引入,多方面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就能消除生物學的神秘感,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拉近學生與生物學知識的距離。例如: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泛?,?lián)系實際生活,我提出以下幾個與生活相關的實例:(1)連續(xù)嗑帶鹽的瓜子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有什么感覺,為什么?(2)把白菜剁碎做菜餡時,為什么放鹽后稍等一會兒就可見到有水分滲出?(3)對農(nóng)作物施肥過多,你能解釋“燒苗”現(xiàn)象嗎?通過上述生活化實例讓學生分析,最終達到對本節(jié)知識的更好理解和應用。再如:學習《變異和進化》時,我用一句“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來導入新課,在解釋這句生活俗語的同時稍作修改,‘豬生下的豬仔也都是豬’這種現(xiàn)象是…,‘連母十個樣’這種現(xiàn)象是…,假如這九個豬仔中有一個仔子特別乖巧,惹人喜歡,主人舍不得去掉,變成了寵物豬,通過繁殖使得城市人都養(yǎng)這種寵物豬,這時寵物豬數(shù)量越來越多,這種現(xiàn)象是…(進化)。這樣把生活中的實例與教學內(nèi)容的相結合,不但滿足學生對生活關切的需要,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更是學生主動學習生物的平臺。
四、實踐化策略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使其通過觀察、實驗和參觀等實踐活動產(chǎn)生認知沖突,進而使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例如:在學習《酶的特性》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酶高效特性’有更深的體會,課前為每組學生準備了相關材料、藥品和用具,課上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去驗證豬肝研磨液中的H2O2酶、無機物FecL3分別對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學生親眼看到滴入豬肝研磨液的那支試管內(nèi)產(chǎn)生大量的氣泡,催化效率非常高,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快速復燃,學生實實在在體驗了酶的高效特性,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再如:在學習《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一課中,當學生學習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時,我用準備好的銅線、小方塊(用胡蘿卜、綠蘿卜和白蘿卜制作)讓學生親自動手操做,各小組用銅線將小方塊(代表氨基酸)隨意串聯(lián)起來,串滿一根導線,就是一條多肽鏈。各組將每根串有小方塊的銅線(模擬肽鏈)扭成螺旋狀或折疊起來,隨意做出不同的造型,讓學生理解二肽、三肽,多肽、蛋白質、平面結構、空間結構、肽鍵和脫水縮合關系等知識;同時利用實物教具,讓相鄰小組學生比一比:(1)他們手里的蛋白質模型是同一種嗎?(2)區(qū)別在哪里呢?進而組間討論得出,不是同一種模型,區(qū)別是氨基酸種類、數(shù)目、排列順序、肽鏈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因此,蛋白質分子的結構是多樣的。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等實踐活動使學生產(chǎn)生認知沖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所以實踐化策略是架起主動學習的橋梁。
總之,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確立學生主體地位,采用正確的方法和策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每個學生健康、主動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