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管理對學生管理起到積極的作用,但不能“一藥治百病”,更不能搞所謂的“一刀切”。教育的管理對象是人,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完全依靠無情的數字對天真活潑的學生進行機械的管理,無疑是走入管理的誤區(qū)。這樣的管理失去了自身的本義,顯然是不科學的,不能作為衡量教育效果的砝碼。
量化管理的目的是追求教育管理的公平、高效,促進學生的規(guī)范習慣養(yǎng)成。不可否認,量化考核很多時候給學校管理注入了活力,如通過評比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等。但量化管理畢竟不是萬能的,并不能應用于所有的教育管理項目。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為了追求量化考核的高分,教師和學生整天圍著分數轉,滿腦子都是數字,看到班級管理加分皆大歡喜,聽到扣分就追查學生,更有甚者對別的班級搞一些小破壞等等。透視這些負面現象,我們不難發(fā)現,量化管理實際上已經演變成分數的增增減減,或者說是分數的爭奪戰(zhàn)。學生逐漸變得淡漠,挖空心思地去尋找“獵物”,以便為本班“建功立業(yè)”。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可想而知,道德、情感、人生觀都在發(fā)生著或多或少的變化。這就是量化管理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后果。
我們知道,育人是一個全面的、整體的過程,需要學校多個部門來共同完成,如果過多地依賴量化管理對學生進行教育,那么整個學校的管理肯定會變得僵硬、機械,毫無活力可言。其實,真正本義上的量化管理應是融人文與情感于一體的,對學生管理能量化的就量化,不能量化的就不量化。學校在量化管理中要樹立一切活動在本質上都是為了人的思想,尊重師生的尊嚴、價值;可以與學生一道接受管理監(jiān)督,最大限度地使學生參與學校的決策和管理,激發(fā)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達到管理目的;注重張揚學生的個性,激發(fā)學生情感。同時給師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學習環(huán)境,提升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