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文化作為一種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所謂“文”,就是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公認的行為準則;所謂“化”,就是潛移默化地熏陶人,影響人,改變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這里的“麻”可以比作好的班級文化,它對“蓬”的影響是多么巨大;相反,如果班級文化搞成了“涅”,那么,對“白沙”的污染又是多么嚴重。那么,如何建設好的班級文化呢?
營造文化場,潤物細無聲
教育無小事,事事能育人。學生天天在教室里學習,墻壁文化就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圖書角、榮譽展、作品欄,這些擺設看似無關緊要,卻能把文化精神滲入到班內每個學生的頭腦中。如,黑板辟出兩行,每天更新學生有感悟的話,把學生的作品掛在墻上,讓每一名學生的精彩都有所體現(xiàn)……我的觀點是,要占領學生的視線,營造一種文化場,促使學生像公??吹郊t布一樣,一進教室就興奮。在見賢思齊中加強修養(yǎng),在爭分奪秒中凝聚力量。
教師放權,學生自治
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于“無為而治”,若想營造好的班級文化,教師要大膽放權,充分相信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只要學生能做的,教師一律放手,“懶娘勤閨女”,往往如此。教育專家崔其升說:“老師教學最大的悲哀在于包辦?!蓖?,班級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事就要學生自己來做。班主任事必躬親,越俎代庖,不但于“班級文化”無補,還將出力不討好,白做無用功。鑒于此,我大力培養(yǎng)班干部,多給學生機會,班會也由學生來組織,還鼓勵學生承辦全校性的賽事……事實證明,效果不錯。
簽字畫押,形成公約
教師放權并不意味著甩手不管,學生自治需要班級公約。“公約”的產(chǎn)生要利用班級論壇,做好問題征集,研究制訂方案,最終集體表決通過。形成的班級公約,要貼到墻壁上,人人在上面簽字按指印,讓它成為一部“班級大法”,像法官判案的法典一樣?!肮s”拒絕空話、套話,內容越具體越好。如課堂是否能搶答?展示不參與怎么辦?辱罵同學怎么罰?公約要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為此,可以成立監(jiān)督部門,設立首席執(zhí)行官,來監(jiān)督班級公約的執(zhí)行情況。首席執(zhí)行官建議由責任心強的潛能生來擔任,給他們表現(xiàn)的機會,以法治班。
班里辦報,家校聯(lián)動
創(chuàng)辦班級報紙。報紙由學生來辦,讓學生確定主題,查找資料,采、寫、編印,可以拉贊助、登廣告,這不就是綜合性社會實踐活動嗎?這樣做的好處有許多:展示學生才華,針砭班級時弊,宣揚好人好事,記錄心得感悟,訓練美工編輯,最重要的,它能吸收學生多余的精力,把有可能打鬧的時間用來做正事。當然,辦這種報,需要櫥窗展示和參加評比,還要拿出點班費進行表彰。最好每學期裝訂成冊,讓學生有成就感。辦的報紙還可以作為聯(lián)系家校的紐帶,讓家長看到孩子的變化,給家長一個驚喜。另外,幫助家長認知兒童的潛能,我們當教師的不包辦,家長也不能包辦,也要敢于給孩子“還權”。家校聯(lián)動,多重督促,讓班級文化場影響到校外。
多搞活動,不吝獎勵
活動是德育的載體,獎勵是進步的動力。班里要多搞活動,給學生以展示的舞臺?;顒硬⒎且w參加,可以按興趣分小組;每項活動也不一定非得一五一十,因地制宜,適可而止。關鍵要讓學生都動起來,都能找到自己的參與樂趣。每一次的活動都讓學生自己設計、組織、管理,教師只是提提建議。注意,任何孩子的活動,都不要強加成人的意愿和色彩。有活動,就要頒獎,建立階梯式的獎勵制度,設立周評、月評制度。評價項目可以五花八門,比如,創(chuàng)意明星、故事大王、今天我最棒、小小書法家、日有所思獎、月度總冠軍……
總之,相信學生,解放學生,給學生以舞臺,營造好的班級文化氛圍,這種氛圍就會正面影響學生,進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