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的課堂討論,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它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使學生全面而透徹地理解知識點。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由于缺乏組織課堂討論的策略,使得課堂討論表面上熱熱鬧鬧,教學效果卻大打折扣。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此筆者談一下課堂討論的方法和策略。
一、編制學案、精心設計問題,是課堂討論有效進行的前提
問題是課堂討論的核心內容,也是課堂討論的有效載體。
問題的設計直接關系到課堂討論的成敗。因此,問題設計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1.緊扣教材,教師要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把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和形成的能力設計成問題,進行導學、導練、導結。
2.要在學生認知的盲點、疑點、模糊點和發(fā)散點處設置問題。
3.問題難易要適度,既不能過于淺顯,沒有任何討論價值;又不能過于深奧,讓學生無從下手。
4.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二、參與討論、科學組織調控,是課堂討論有效進行的保障
教師要根據具體情境把握課堂討論的節(jié)奏,適時介入,及時引導,做好討論的組織調控工作。
1.教師提供給學生學案,對于出錯較多的問題,個人能解決的問題絕不討論。在進行討論前,先讓學生對所給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思考,然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維成果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這樣才能真正體驗到與他人分享思考果實的快樂。如果學生沒有思考,教師把出錯的題直接交給學生分組討論,學生沒有個人的先期思考和探究,我想就不會有良好的討論結果。
2.討論過程中應注意適度的引導,要善于把握討論的時間和節(jié)奏。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這樣才能聽到學生的心聲。教師在參與的過程中,要專心地傾聽學生的發(fā)言,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關注討論進程。當學生糾纏于枝節(jié)而忽視主題時,當出現事實上的錯誤或邏輯錯誤時,當各組發(fā)言不均時,當出現無人發(fā)言的局面時,當觀點被重復提出時,當思維出現停滯時,當爭執(zhí)不休時,課堂上就應該及時出現教師的聲音,適時、適度地介入討論,以確保討論的順利進行。
3.組內成員都有明確的分工,并落實相應的任務和要求。為激發(fā)每個學生的討論積極性,采取“輪流坐莊”的形式更好些。如要求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發(fā)言,并善于做一個虛心的傾聽者,在傾聽中認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長處與不足,善于接納他人的正確意見,寬容對待他人的不同意見。在學生發(fā)言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學會傾聽,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維對待他人的發(fā)言,這本身就是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好做法。
4.教師還應“重點關照”性格內向、表達能力欠佳、反應較慢的學生,有意識地給這些學生創(chuàng)造彌補缺憾的機會,可以用指定發(fā)言等方式給他們思考和表達的機會。
三、引導探究、及時深化問題,是保證課堂討論實效的關鍵
在組織課堂討論時,教師精心設計的自認為十分精彩的懸念問題拋給學生后,有可能學生會立即做出準確的回答,使精彩的懸念變成了乏味的“白開水”。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雖然說出了答案,但往往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更多的是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因此,答案的提前出現并不意味著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可以在了解真實情況的基礎上,與學生一起深入探討“為什么”“怎么辦”,將學生的思維由事物的表層引向深處,探究現象背后的本質。同時,教師還可以提出相反的觀點,讓學生想辦法證實或證偽。也可以讓學生就這個問題所輻射的新問題進行分析與總結,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處發(fā)展而不能僅僅局限于表面、局限于這個知識點,要總結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促進知識的生成。
四、梳理總結、真實客觀點評,是完善討論結果的重要一環(huán)
1.討論結束時,有必要對整個討論過程和結果作總結概括。可以由教師歸納學生對討論問題的新認識或提出的解決方法,并進行有效的梳理,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難度較大或有爭議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給學生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但是在教學中如果每個問題都這樣做也可能造成學生的依賴思想,使學生在無形中喪失了進行比較、反思的機會,思維得不到繼續(xù)發(fā)展,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得不到持續(xù)提升。我認為對于一般性的或共性的問題,教師應善于抓住機會讓學生去自主歸納,學生通過相互補充,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答案,為學生主動、積極的后繼學習打下基礎。
2.新課程強調要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但也要注意不能片面理解“鼓勵學生發(fā)言”,在討論小結時,不要一味地“賞識”,例如,相當一部分課堂,只要有學生的回答,教師就給予獎勵,不管回答的正確與否,從而使課堂教學的即時性評價失去了客觀性和真實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發(fā)展。課堂回答,可以采取獎分與扣分相結合的形式,對于積極主動回答問題并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必要的獎勵,對于盲目回答,并回答錯誤的進行扣分,這樣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在討論時認真思考,力求答案正確完整。
3.教師的評價必須做到言簡意賅,觀點鮮明,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有必要指出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參與討論活動的情況予以適當總結,使學生在以后的討論活動中避免出現類似的問題,進一步提高討論的效率。
4.對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的評價,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如,對優(yōu)等生要求從嚴,在優(yōu)點中找缺點;對于后進生要求從寬,在缺點中找優(yōu)點,達到整體優(yōu)化、共同提高的目的。
總之,課堂討論體現著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先進的教學理念,有利于啟發(fā)思維,養(yǎng)成習慣,活躍氣氛,調控教學,相互學習,我們要真正做好課堂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不斷推動教學成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