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教育”即生活化、社會化的大語文教育觀,就是“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把學生的語文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知識同發(fā)展語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網(wǎng)絡式的而不是單線式的,能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強而有力的地培養(yǎng)和訓練。”
語文學科教授的是中華民族的母語,它本身來源于生活,又要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生活中。因此可以說,凡是有人類生活的地方就有語文和語文學習,語文教學并不等于語文課本教學?!罢Z文學習的外延與社會生活的外延相等?!币l(fā)展學生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質,課堂教學是第一渠道,豐富多彩課外活動,家庭和社會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和能力的有效途徑。就“大語文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談談本人的一點淺顯建議。
一、教材內容的大聯(lián)結
要求教師以單元為整體來設計安排語文教學訓練活動,根據(jù)單元特點采用精講一二、略講其余和比同求異及一次多篇、綜合講練、舉一反三、以講代練等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打破了單篇教學的桎梏,把相關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綜合分析,使知識融會貫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加快掌握知識的速度。如講授《孔乙己》一課,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與性格特點,將他與吳敬梓小說《范進中舉》中的范進放在一起,從時代背景,個人遭遇,思想變化等方面進行綜合比較,進而理解課文的深層內涵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再如在講述小說《我的叔叔于勒》時于勒暴發(fā)與淪落,直接決定了菲利普一家對他的親疏好惡和喜怒哀樂。在分析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形象時,可以把他們的變化同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當作一對孿生姐妹來討論,從作者選材、布局和使用語言,將兩篇小說互相參加分析。這樣閱讀一篇反饋若干篇,點面輻射,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系統(tǒng)。
二、與其他學科的大聯(lián)結
語文具有人文性的特點,作為語文教材主體的課文,無論是何種題材和體裁,也無論何時何地為何人編寫,都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tǒng)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即“文以載道”、“文道統(tǒng)一”。語文教師要重視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整體訓練,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時可相應地引入歷史、政治、心理學和思維訓練方法等相關知識,使之和語文知識溝通交流,形成立體網(wǎng)絡。如在講魯迅的《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嗎》一文中可結合歷史課、政治課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圍繞抗日、愛國、自尊、自信、自強等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這樣既可充實和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又可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新穎的方式來學習語文,強化語文教練。也就是說“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擴大到人的教育、人的發(fā)展上,把語文教育歸位到旨在陶冶思想情操,培養(yǎng)審美能力,繼承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人文性的母語教育上來。
三、語文活動與社會大課堂的聯(lián)結
語文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特點。語文活動就是把課文教學的小課堂同生動活潑的社會生活的大課堂銜接起來,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通過課外活動去擴大知識領域,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認識社會,溝通理想與現(xiàn)實,并將自己了解、認識的社會現(xiàn)象與課文中的內容進行比較、鑒別,存優(yōu)淘劣,揚長避短,從而確立自己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學生把課內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外得到有效的鞏固和應用,從能形成各種技能技巧。這樣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并磨練人生。如班會感悟課:利用每周班會活動的時間,先由教師作生動的演講以打動學生,然后由學生寫出精彩的感悟文章以打動其他學生。組織學生每天收看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或《焦點訪談》節(jié)目,結合節(jié)目的內容,每人每周寫一篇感悟文章,其目的是讓學生觀察社會,體味人生。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考和中考都不考學生的聽、說能力,導致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只進行讀、寫訓練,而忽視聽、說訓練,其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聽、說訓練的配合和補充,讀、寫訓練效果也不理想?!按笳Z文教育”針對這一弊端加強了聽、說訓練,把語文教學擴展和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小組朗讀,演講比賽,課前“一分鐘演講”,讀一偏短文,講一個小故事,背誦一首小詩,發(fā)布一條新聞等等,都屬于聽說訓練。這樣讓學生在“聽”中學,在“說”中練,彌補了課內聽說訓練不足的缺陷,使他們能夠得到聽、說、讀、寫的整體的、全方位的訓練,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能力和素質。
語文老師每期都要幫助學生選擇讀物,向學生推薦報刊雜志上的好文章,讓學生博覽群書,有計劃地舉行各種專題會,如朗誦會、辯論會、故事會等語文活動。例如辯論,先要學生明確辯論的要求,掌握辯論的技巧,這樣學生就會自覺或自發(fā)地以用促學,它不僅滿足了學生一吐為快的欲望,還培養(yǎng)了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聽、說、思、辯的能力也得到了綜合性的訓練和展示。充分利用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及社會大眾傳媒系統(tǒng)如報刊、電視、網(wǎng)絡等讓學生充分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了解學校以外的廣闊世界,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辯能力,提倡“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社會、人生這部活書”。
四、作文中的大語文
大語文的作文教學針對習作與實際生活脫節(jié),與學生思想脫節(jié),與思維訓練脫節(jié),與表達能力的形成脫節(jié),與修改文章脫節(jié)等弊端,突出確立“重積累、寫真實、開思路、講序列、求自改”,要求學生博覽群書,廣積素材,作文教學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選材內容要是學生熟悉的如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可能觸及到的社會生活以及與這些生活有關的想像世界,注重思想道德修養(yǎng),重在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從審題、立意、選材、布局、課篇等環(huán)節(jié)入手作文,提倡摘錄與寫生活,要求學生用“我手寫我口寫我想”。如求自改可采取以下方式①教師擇優(yōu),集體批改;②四人小組批改;③本人自改;④教師當堂口頭批改;⑤改文評比競賽,這樣對培養(yǎng)學生的修改文章和寫作能力有顯著效果。
總之,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生動活潑的語文環(huán)境,形成強勁的合力,使學生養(yǎng)成熱愛生活,思考社會的好習慣,自覺、主動地去關心語文現(xiàn)象,吸收語文信息,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