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四步教學法
時間:2016/3/25
第一步,學生看。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看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了解課文知識要點,通過一遍、兩遍反復地看課文,濾清課文層次結(jié)構,辨析課文知識脈絡。了解本課大意,抓住課文每段的中心。掌握課文的重點句、句中的關鍵詞。
第二步,學生思。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動腦子,反反復復地琢磨、理解重點句、關鍵詞。邊理解邊記,邊記邊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的過程中理解,理解和記憶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配合、補充,相輔而行。學生的思考,也就是知識在頭腦中消化、存留、儲備的過程。在學生頭腦這塊土壤中讓知識的種子萌動、發(fā)芽、到出土,再到長成小樹。并有根有梢,有枝有節(jié),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形象的知識樹。并有條不紊地在頭腦中組織起來,
第三步,學生說。就是學生把存留在頭腦中的本節(jié)課知識通過嘴說出來,說的形式可以多種,兩個人互說,四人小組評說,站在講臺上講說,通過說課文的知識點,就像蠶吃進桑葉再吐出絲一樣,這樣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加深和鞏固。腦子就是收藏知識的大倉庫,又是知識的加工廠,還是知識的轉(zhuǎn)運站。在說每個知識點的過程中,就促使學生把課文知識在腦子里形成了條理化,結(jié)構化,完整化。說,就像平常說話一樣,自然、隨意。不拘束,不拿捏。把事件來龍去脈敘述清楚,把道理闡述明白,就達到了目的。通過說能使其他聽的學生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又能促進說課的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第四步,學生寫。說,只是口頭語言,表達還不夠,還必須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才行。尤其是世界歷史中的地名、人名,字數(shù)不但多而且有些字怪癖、陌生。平時不多見到,不容易記憶。說出來拗口,寫出來困難。難說難記難寫。這就需要學生動手,寫的形式是多樣的,學生到黑板寫,自己默寫。有寫就有查,學生自查,學生互查,小組查,老師查。寫的過程中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就馬上解決,就達到了目的,完成了學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