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學生留出時間來思考
時間:2014/4/7
“為學之者,必本于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之?!睂W了但不對其進行思考、消化吸收,學了也等于白學。作為學習者,思考必不可少,也至關重要。愛因斯坦講過:“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北娝苤?,學生對知識的真正掌握和能力的切實提高,靠的不是灌輸,而只能靠自己對學到的東西進行思考、理解和體味,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生自身的主動發(fā)展。在強調“學生發(fā)展為本”,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的教育改革潮流中,教師是否應該轉變一下教學方式,給學生更多一點時間用于思考呢?雅斯貝爾斯曾講過這樣一段話:“我眺望風景,仰望天空,觀察云彩,常常坐著或躺著,什么事也不做。只有靜下來思考,讓幻想力毫無拘束地奔馳,才會有沖動,否則任何工作都會失去目標,變得煩瑣、空洞。在我看來,誰若每天不給自己一點做夢的機會,那顆引領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會黯淡下來?!辈蛔鰤舻娜耸巧僖姷?,不思考的人也幾乎沒有,而若要取得大的成就或發(fā)現,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思考就十分必要了。試想,如果牛頓僅看到蘋果落地的現象,而不花費時間進行深入的思考,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者還是他嗎?要使新的課程理念——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在學生身上得到真實的體現,就有必要認真學習領會下面幾段話了。
“智育工作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積極實行啟發(fā)式和討論式教育,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nbsp;
“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水平的提高、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以及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學習方式的轉變都離不開學生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積極主動思考,離不開教師的合理引導?!敖處煹穆氊煬F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迸囵B(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實現自主發(fā)展越來越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學會思考越來越成為學生發(fā)展的重點。給學生留出時間思考教師講解的知識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也越來越成為教師專業(yè)素質的一部分。
一、調整課堂時間結構,因材施教
眾所周知,傳統的中小學課堂為每節(jié)課45分鐘,這45分鐘如何安排決定著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習慣于“滿堂灌”,也就是說課堂45分鐘幾乎讓教師給全占用了,其結果是教師累,學生也累,整個課堂死氣沉沉,沒有了活力。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人對某一事物的注意時間是有限度的,超過這一時間,其他做的都是無用功。學生的時間是耗不起的,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干盡可能多的工作,讓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東西,這就需要合理分配課堂時間,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思考所接受的知識。在思考過程中進行消化吸收,實現真正的高效學習。比如,教師可以用25~30分鐘的時間傳遞過去45分鐘傳遞的信息,留下20~15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在這個時間里,教師可以因材施教,個別指導,同學之間可以進行討論分析,對于共性問題。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講解或再講解。這時的講解是在學生有所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因而留給學生的印象會更深。
二、進行合理高效的教學設計
課堂時間結構的調整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于說教師要在更少的時間里完成更多的工作。因此,教師進行高效合理的教學設計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備課(教學設計)就是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加工,對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的研究和選擇,并要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具體來說,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加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使教材內容心理化
新課程實施更強調的是讓教材內容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認知欲望,使教材內容同學生的經驗與體驗建立聯系,搭起教材內容通向學生生活世界的橋梁。總之,要使教材內容更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起他們的聯想和創(chuàng)意。為此,教師就不僅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還要對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了解,既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內容,又不失去“引導者”的角色。
2.使教材內容問題化
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調查、實驗、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發(fā)思考,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問題。通過問題的逐步解決,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意識和思維習慣,提高其思維能力。教師在提問時要給學生適當地引導,同時,提問后要讓學生有準備的時間,即教師提問后要有停頓,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以期達到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
3.使教材內容具有可操作性
“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地做。”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用中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要通過學生的“主動性作業(yè)”,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要科學地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系列。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怎樣才能使學生真實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怎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真正理解和吸收學到的知識,怎樣才能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4.使教材內容結構化
我們在教某部分知識的時候,要注意“瞻前顧后”、“左顧右盼”,使前后知識之間建立有機聯系,而不是人為地將其割裂、分化。也就是說,要使所要傳授的知識層次分明。聯系緊密,不管是縱向的還是橫向的。總之,教師要根據教學的目標任務、教材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提煉內容的精髓,建構必要的知識背景,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使學生能以最少的時間最大限度地掌握課程內容。
三、變“精講多練”為“少講多思”
學生多練固然是好,但更重要的是思考。不思而練是盲目的練,不可能使學生舉一反三。知識得不到遷移。有的教師為了應付考試,要求學生把所有的題型都練一遍,恨不得練完天下所有的習題,結果是把學生弄得暈頭轉向,辨別不了方向,有時越來越糊涂??梢?,練習也要建立在思考的基礎上,練習中要引導學生思考,而且練習的數量也要恰當。才能騰出時間來讓學生思考。
四、教給學生正確的思考方法
“學會學習”是時代的主旋律,對學生來說則更為重要,尤其要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分散與集中、求同與求異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會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在“教”與“學”中掌握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自覺地、高效合理地利用時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是為了不教”。使學生克服對教師的依賴習慣,消除其依賴心理。養(yǎng)成獨立思考、勤于思考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