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年輕人學會熱愛歷史,點燃他們心中的求知渴望,是我作為教師的最大滿足。”比格勒說,“我的學生很快就能認識到,文明建立在歷史的基石之上,他們是傳統(tǒng)的繼承者?!?
比格勒老師的課堂是快樂的課堂,是學生們覺得“有意義”、“有趣”的課堂。他之所以可以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的課堂教學充滿了學生的活動,即真正作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他讓學生們親歷歷史,包括參觀、模擬實景和課堂表演等等一系列的課堂活動,都在學生的“興趣”下展開。
讓學生親歷的過程,就是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們在活動中體會知識的實踐性,尤能讓學生擴大眼界,又能拓展知識面。
記得有一次,校長在作新課改報告的時候,為了闡述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重要性,舉出了自己幼年時候的一次活動。他說,當時自己是在最后一個傳球的孩子,老師讓大家圍成圈坐著,然后,每個人都把球傳給居于中間位置的老師。每一圈下來,每個同學都可以有兩次機會??墒牵约菏亲詈笠粋€,不能重復(fù)的話,那么就意味著自己只有一次機會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于是大膽的提出了異議,老師肯定了這個意見,并且改變了游戲規(guī)則。
校長說,雖然這已經(jīng)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直到現(xiàn)在還能記得當時的情形,可見,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并且在活動中動腦思考,在思考中獲得新知,這是最能讓學會明確知識的掌握、運用并且獲得新的體會的重要途徑。
想想前一段時間,曾經(jīng)在一些媒體上看到這樣的評論:說學生是主體,那么老師就是客體,這其實是在客觀上忽視了教師的作用,同時也是為了把課堂學習效率高低的責任,推給了學生。因此,在課堂學習中,不能將師生分為主體、客體。
我不知道,說出這個結(jié)論的專家,是否親歷過普通中學的課堂教學實際。
我想引用比格勒先生的一句話來回答:“學生最終為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