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課堂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課堂。
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為——“四突出”、“三轉變”和“四個基本程序”。
四突出:
1、突出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完全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
2、突出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處處突出學生的學習、質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4-6人,無論是課前準備還是上課時的學習,每位學生都必須在小組內(nèi)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獲得知識,形成能力。
三轉變:
1、變教師灌輸式的教為學生自主性的學,使學生獲得學習動力。
2、變“聽懂了”為“學懂了”、“會學了”,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3、變“他律”為“自律”,使學生獲得自信、自尊,激發(fā)內(nèi)在的學習潛能。
四個基本流序:
前置性學習---小組交流---班級匯報---總結鞏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學習,學生先學。
所謂前置性學習,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嘗試自主學習,了解學習內(nèi)容。一般是課前預習或前置性作業(yè),不固定,比較靈活。通過前置學習,鼓勵學生先學。
關于“前置性作業(yè)”的設計,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設計原則。
低入的含義是:簡單,根本,開放(可拓展)。起點要低,要求簡單,形式開放 。
多做的含義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義是:通過學生自學,使知識扎根心靈,提高學生的智慧。
高出的含義是:例題自己做,難題自己想。
1、“低入” 是指教學的起點要盡量低一些,即教師的設計簡單化,讓學生的活動容易化。抓住“簡單、根本”形成開放空間,容納學生最廣大的活動,是整個生本教學的關鍵?!暗腿搿?,就是要讓孩子們在學習時找到成就感。
2、 “簡單”:不是指內(nèi)容簡單或者難度較小,而是設計的環(huán)節(jié)簡單,要留給學生很大空間,讓他們?nèi)グl(fā)揮。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價值的知識或問題。要求教師抓住知識主線,找準教學重難點。理科學習注重學生的探究,文科學習注重學生的大量閱讀。
對語文教學,要問“閱讀推進了沒有”?對數(shù)學或理科教學,要問“根本抓住了沒有”?對英語教學,要問“活動形成了沒有”?
4、如何尋找簡單和根本,就是把它靈魂化,使學生淺池戲水,深池激浪,達到深思高出,是整個備課要注意的問題,這樣才產(chǎn)生巨大的學生學習的空間。
▲太陽升起的地方 ▲思想發(fā)生的地方
▲新舊結合的地方 ▲引而不發(fā)的地方
5、如何做到簡單根本:抓住核心。核心指的是:核心內(nèi)容、核心環(huán)節(jié)、核心思想、核心技術以及內(nèi)容、環(huán)節(jié)、技術、思想的核心——感悟
6、“多做” 多做具有兩層含義,其一是人人可做,即教師所組織的教學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二是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多地開展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探究知識的心理,感受學習的快樂。即通過更多、更有效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大量實踐中,通過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從中領悟知識,提升思想。
7、“深思”就是在 “多做”中,實現(xiàn)思維的積累和深化。是指學生在多做的基礎上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層面、多角度的思考,把知識深化,構建成認知結構。
8、“高出”就是有收獲,是前置性學習的質量要求。
二、小組合作學習, 4-6人小組,交流討論,要求教師放棄逐句逐段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
三、班級交流,交流形式比較靈活,人人參與。有小組代表交流,也有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教師在傾聽的基礎上引導點撥,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讓智慧之火熊熊燃燒。
四、總結和鞏固。 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廣義探究。
在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學生會的不教、不會的教他們怎么學,學不會的老師教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匯報、質疑、討論常規(guī)化”。
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特長、性別等因素,按照“互補互助、協(xié)調發(fā)展,組內(nèi)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靈活分組。常用的分組形式有:
1.兩人互助式。同桌的兩個人就是一個自然的互助學習小組。這種方式能迅速覆蓋到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學習和活動的機會。
2.四人合作式。這種形式是相對固定的一種組織形式,也是教學活動中較常用的一種方式。通常由四人組成,盡量保證每個小組有一個優(yōu)等生,兩個中等生,一個后進生。
3.大組競爭式。一般以縱向或橫向的一排或兩排為一大組,在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把這種分組形式用于解決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4.自由組合式。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自由組合。這樣組成的小組,組內(nèi)的成員大多興趣愛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可經(jīng)常讓學生們在課外利用這種方式來互學、互教;或者在課堂上,讓學生們在相對固定的四人小組展示匯報之后,再自由組合進行拓展延伸。
5、注意:①異質分組:好、中、差搭配;②選好組長、明確職責;③培訓組員:學會分工,學會表達;④給小組個性化命名;⑤最好語、數(shù)、英等學科達成共識,小組固定,給學生學習提供方便。
學習習慣培養(yǎng)
1、學會發(fā)言,能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接受他人的意見并改正、補充。
2、學會傾聽,樂于傾聽別人的意見,努力掌握別人發(fā)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fā)言勇于作出評價。
3、學會質疑、反駁,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達個人觀點,聽不懂時請求對方再講一次。
4、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jù)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fā)言。
5、學生會用兩種不同的聲音說話。即組內(nèi)聲音,15cm以內(nèi)能聽到的聲音,稱為圖書館聲音,保證組內(nèi)成員聽清;再就是全班都能聽到的聲音(全班聲音)。
6、職責輪換。小組成員之間的職責要定期輪換,培養(yǎng)責任意識,體驗多種角色,從而進行換位思考,有利于小組合作。
7、機會均等和機會限制。要求人人參與,對發(fā)言多的進行次數(shù)限制,以便他人也有表達的機會,實現(xiàn)全員參與。
8、合作學習的調控應當注意:抓好常規(guī),樹立榜樣;充分利用示范效應;健全小組獎勵機制(遵循激勵性、共同提高、小組獎勵的原則);課堂上應該注意恰當運用鼓勵語言;讓學生學會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握的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課前:
1、以課標為基準,以教材為學習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案一體設計(即前置性作業(yè))。
2、選擇承擔研究任務并主講的學生小組,必要時先培訓主講學生。要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綁住教師的手腳,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時刻牢記在心,要做好了一個幫助者、引導者。
3、預設學生可能出現(xiàn)或提出的問題,找到相應解決方案。對于生成性的新問題不能置之不理,這不但是學生也是教師再學習的過程?!?br />
4、估計引領學生繼續(xù)思考的切入點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課堂上根據(jù)情況隨機應變。
5、準備練習應用或反饋評價所需要的問題,設計一些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發(fā)展評價項目。
課中:
1、仔細傾聽研究小組的講解思路,觀察提問同學的動機情況,仔細做好記錄,及時點評。點評要注意即時性,否則不能及時反饋學生展示思路的優(yōu)點與不足?!?br />
2、在學生錯講、漏講、講解不透、概念出現(xiàn)模糊的地方,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3、要提倡學生之間、小組之間相互評價。以鼓勵為主。在學生體驗成功的同時也要學會感受挫折,這是人生成長必不可少的兩面。
課后:
1、反思、整理、記錄教學反思。對課堂上爭執(zhí)不下的一些問題,查閱資料、尋找思路。
2、準備練習應用專題訓練資料;解答學生的質疑或單獨培訓主講學生。
課后
1、反思、整理、補充課堂筆記或是錯題集。
2、小組內(nèi)交流心得,完成有關鞏固練習并自己批改?!?
生本評研:以學養(yǎng)學,以學養(yǎng)考
郭思樂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試,而是在平時的考查中,去掉考試的控制性,保持考試的檢查和練習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質來迎接社會的檢查和評價,解決現(xiàn)行教育中素質教育和考試之間的矛盾。
評研就是讓學生用研究的態(tài)度對待考試,把考試作為對知識的再次學習和研究的過程 。
“評”是評價,“研”是研討?!霸u”要評得實在,評得生動,評出孩子的自信?!把小币械蒙羁?,研得透徹,研出孩子思維的火花。
評研的操作方法
1、教師編制制試題---學生做題---互評研討(互對答案,研究錯題)
2、學生編制試題---同學互考---互評研討
3、教師再編制制試題---學生再做題---再互評研討
4、一周一小評,一月一大評,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班級評比,全體學生全方位地參與評研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