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行動研究法對教師教學方法的研究案例
時間:2016/2/15
(1)設想----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課堂教學造成了這樣一些弊端:重“教”不重“學”,重“知”不重“思”,重“灌”不重“趣”。怎樣才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應試教育的低效課堂為高效課堂呢?看來,首先應該改進方法,建立新的教學模式。
(2)計劃----課堂教學中突出“學”字,從讓學生“學會”轉(zhuǎn)到培養(yǎng)學生“會學”上來;突出“思”字,從讓學生“學答”轉(zhuǎn)到培養(yǎng)學生“學問”上來;突出“樂”字,使學生從“要我學”轉(zhuǎn)變?yōu)椤拔乙獙W”。
(3)行動----改造教法、學法,為學生提供“學案”,讓學生可以“自己走路”;用“疑”激“思”,把教學活動變成全體學生的“思維體操”,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樂中求知、得知。
(4)考察----考察備課、上課、評課是否都突出了“學法”、“思法”。
(5)反思----對整個教改的實踐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教改“三字經(jīng)”,即注重“學”、“思”、“樂”。
另外一個例子是教師對課堂提問的改進
(1)設想----學生認為科學只是回應事實,而不是探索。怎么才能使學生探索?是改革課程還是改變提問策略?應該首先建立新的提問策略。
(2)計劃----把提問的中心轉(zhuǎn)移到鼓勵學生為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尋找答案上來。
(3)行動----試驗提出一些讓學生說出他們自己的想法和興趣的問題。
(4)觀察----錄出幾節(jié)課的提問,觀察記錄情況,并用筆記記下印象。
(5)反思----為了使全班執(zhí)照教師設想走,我以為需要對情境控制。然而控制卻破壞了特殊性提問。
(6)修正計劃----繼續(xù)貫徹基本設想和計劃,但要減少控制性陳述。
(7)再行動----在幾節(jié)課中減少使用控制性陳述。
(8)再觀察----錄下提問及控制性陳述,并記下對學生行動的影響。
(9)再反思----探索精神得到發(fā)展,但學生較難管理。如何讓他們上軌?讓他們相互聽問答探索他們的問題?考慮是否有哪些更有幫助的課型。
以下是我校老師在教學上遇到問題后,應用行動研究法解決教學問題的實例。
情境:初一語文王老師,自開學以來,經(jīng)過兩次月考后,發(fā)現(xiàn)其班上學習效果不佳,因此他運用行動研究法來了解問題所在,并改善學生學習情況。其實施步驟如下:
(1)發(fā)現(xiàn)問題----王老師發(fā)現(xiàn)其班上學生兩次月考下來,成績的表現(xiàn)不佳,因此想從研究中了解問題,并加以解決。
(2)確定問題----他開始分析有關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請教同年級其他老師,并經(jīng)仔細觀察,確定了“如何增進學生學習興趣”為最重要問題。
(3)文獻探討----確定研究主題后,便開始深入和廣泛地搜集與增進學生興趣有關的文獻。
(4)擬定計劃----根據(jù)文獻及問題分析,王老師決定以調(diào)查研究法來進行對班上學習興趣的研究。他想自編一套評量學生的“語文學科興趣量表”。
(5)搜集資料----王老師根據(jù)研究設計,對其學生進行測驗。最后將此資料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對語文學科興趣低落的原因,主要是上課缺乏思考、討論、同時課外閱讀活動也太少。
(6)設立假設----根據(jù)研究結果,王老師乃推出行動假設----即每周進行兩節(jié)閱讀課,一節(jié)討論,每二周有一次戶外寫生活動。
(7)實施行動方案----根據(jù)假設,王老師便開始進行新的語文學科教學活動。
(8)評鑒實施結果----實施新教學活動后,再實施測驗,以了解新措施的成效是否有增進。
(9)修正方案與再實施----如果評鑒結果有效,則繼續(xù)原實施的行動方案,否則必須再分析與診斷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以修正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