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之道與人格修煉
時間:2015/12/2
還原:回到“人”的立場
校長首先應該是個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樂。一個校長如果忘記了這一點,那就相當可怕了,盡管人性有善惡之分,但是我們一旦忘記了自己是人,豈不是連人性都沒有了,一個喪失了人性的人一旦當上了校長,那情形簡直不可想象。我們只有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還是個人的時候,我們才可能在“人”的立場上看看待教師和學生,看待家長,看待領導。
我們只有將自己當人看了,我們才可以率性而為,才能夠以真面目示人,才能以情感人。一旦忘記了自己是人的話,我們的言行,就有可能反人性的,校長的言行反人性了,那么他所在的學校教育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人的立場上看校長,因為是人,校長要尊重人理解人,你尊重人了,理解人了,人才能拿你當人看,有時候你的率性,也就能為人所理解了。再一個,既然是人,我們就要努力彰顯人性善的一面,壓抑惡的一面,這樣在我們的任上才可能少做壞事,不做壞事啊。
我曾經(jīng)說過,校長不是人人能做的,做校長有做校長的學問,這學問首先是做人的學問。做人與做事不是一回事,做人首先要低調(diào),要謙卑;做人心態(tài)要平和,要淡然,要知足,要知恩圖報;做人要正直,不要一肚子花花腸子;做人要積善,積善成德,才可能神明自得;做人不可太精明,過于精明,會害了卿卿性命。一句話:做人就要有個人樣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校長首先應當是一個好組織者、好教育者和好教師。”教師就是教書育人的,教書是我們得以生存的技能,育人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所以校長首先是人,你不是人,如何育人?從這個角度看,我們要承擔育人的責任,光做人還不行,還要做學問,做什么學問?自然是教書的學問了。所以,我以為一個合格的校長,一定會是一個好教師。好教師,首先是一個好人,一個有愛心,就激情,有追求,有豐富教育經(jīng)驗和教育智慧的人。你教師都做不好,有什么資格做校長呢?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居下而善利萬物?!?br /> 我們這些當了校長的和想當校長的人,一定要清楚,我們只有成為一個好教師,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好校長。你想想看,我們假如我們自己如果連課都上不好,甚至不敢上,我們還怎么去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這也是這么多年來,我總是向老師們承諾,初一到高三,哪個年級,什么課型你們只要提前一兩天通知我,我一定會去上。至于上得好不好,我不敢保證,但有一點我一定會保證,這就是給大家?guī)硪稽c思考,提供一個研究的機會。
實話說,要成為一個好教師是不容易的,要想成為一個好校長更是如此。你要將課上好,上得有滋有味,你就要花真功夫。這可是要我們一輩子努力的事情。從教師的身份出發(fā),其實校長只是一個臨時工。所以,校長們啊,千萬不要將自己這個校長當回事,教師才是我們一輩子的職業(yè)。我們吃飯全靠她!
還回到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好校長首先應當是一個好組織者、好教育者和好教師”上來吧,校長只是一個組織者。既然是個組織者,干的自然就是協(xié)調(diào)的活兒了。人與人的,人與物的,人與時間的;學校內(nèi)部的,學校與社會的,與家庭的。千絲萬縷,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是要有專門的學問的。這些個東西,哪一件不讓人頭大哦。所以,校長要有校長的人格修煉,要有校長的智慧。這就是做校長的專門的學問了。
吳非先生在《校長的使命》中有這樣一句話,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作為校長,他要有堅定的人格操守,有所為,有所不為;他應當清楚自己的職責是培養(yǎng)人,因而他首先能捍衛(wèi)職業(yè)理想,捍衛(wèi)做人的尊嚴,并尊重他人的尊嚴;他敬重知識,敬重人才;他具有知識分子的氣質(zhì),有思想者的稟賦……”但是,要真做到這些還就真難。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的主張就是,作為組織者,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改善”二字。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許多事情就好辦了。我們就不會糾結(jié),就不可能急躁,就有可能沿著理想的思路做一點是一點了。比如我們選擇了“今天第二”的教育理念,我們清楚了我們的地位和可能,我們的努力就可能給學校,給師生,該自己帶來一些小小的改善。也許就是一些小小的改善而已,因為我們能做的確實有限,能不做壞事就很好了,其實我們在做壞事的時候往往是不自知的。這就是人??!
組織協(xié)調(diào)的一個特征就是妥協(xié)。妥協(xié),就是要我們不要將自己當回事。校長角色,角色這個詞提醒我們的是,千萬不要將自己當個什么角兒,更不能用有色眼鏡看人。你想成為合格的校長,你還得有承受別人用有色眼鏡看你的心理準備。
你一旦站在“人”的立場上明白了,你不是個什么角兒的時候,在你任校長這個“臨時工”期間,你就會想到要將學校的大小舞臺搭建得高一點,闊一些,讓師生們在上面舞得瀟灑一點,盡興一些。說得功利一些,你這個“臨時工”,如果從來不從師生的利益出發(fā)考慮問題,甚至連教師的職稱的問題都不去思考,更不談為他們的專業(yè)發(fā)展做一些引領了,他們還要你這個“臨時工”作甚?在你的任期之間,學校的師生個性得不到張揚,他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你情能何堪?你做“人”的底線又到底在哪里?
修煉:重塑“業(yè)”的標桿
校長之道,當然是筑構(gòu)于教師之道中。說千道萬,校長這個“臨時工”恰恰是教師的引路人和守衛(wèi)者,他自己必須時時刻刻融在“師道”之中。我以為,一個優(yōu)秀的校長是可以通過自我修養(yǎng)和“潤物細無聲”的管理,為教師樹立新的標桿的。對于這一點,具體來說,我又有三點思考。
一,仁者愛人,人恒一心而求行。我以為,理想校長和教師首先當是一個“仁者”。 我覺得儒家最高的道德觀念“仁者愛人”其實更適合來形容“教師”這一職業(yè),因為教師做的就是“人”的工作,他(她)時時刻刻關注的都是人的學習、思考、感悟、轉(zhuǎn)變、成長和挫折,研究的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認知規(guī)律、學習規(guī)律,以及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做校長的,就更是如此。
顯然,這些所有工作都必須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倘若無此,則任何教育都將失去根源之所在。“仁者愛人”,我的一種理解是,無論做什么前提是你得先愛上它。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因為喜歡,你才有動力將這項工作做好、做精、做到極致?!叭收邜廴恕备匾f的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時也要使別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時也要別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也就是說,一個校長要想“愛他人”,首先還得愛自己,愛自己的生命和名節(jié),生命不健康,名節(jié)不保你還能愛什么?愛自己的選擇,喜歡自己的選擇,才能將自己選擇的事情做好?!皭圩约骸庇纸^非指為尋求自己的安逸享樂,而是自律、自愛,這一點對校長而言尤為重要。比如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向?qū)W生提出要求之前,不忘自我檢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為難之事不可強加于人,對自己都不能保證做到的事情,就絕不要再去要求學生做到。
“仁”還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能私心、欲望膨脹,不擇手段。這樣我們才能愛他人——愛教工,愛學生,愛同仁,愛一切致力教育的有心人。當你用你的愛心與學生,與同事交往的時候,你的工作局面就有可能展開了,整個前景就開闊了,你就會從中產(chǎn)生某種成就感了。
二,行者無疆,疆寫百象而求智。有了“仁愛”之心,便是有了做校長、教師的道德基礎,然而有德無行是不足的,理想的校長和教師更應該是個“行者”。萬物有節(jié)而天道恒常,教育教學工作要我們腳踏實地,尊重客觀規(guī)律,一步一步前行,要有“靜待花開”之功。而當下盛行一時的所謂“高效”,所謂“速成”,所謂“跨越式發(fā)展”,都已近乎于流水線的工業(yè)生產(chǎn),已全然不顧教育的應然之態(tài)。所以,作為校長,我主張在這“百花齊放”、“萬相競生”的環(huán)境中,通過浸潤、熏陶、濡染、潤澤來踐行“慢教育”,比如在校園里搞“你丟下的垃圾,我拾起的品質(zhì)”的師生行為引領活動,校長堅持每天彎腰撿拾地上的垃圾,老師見了會自覺的加入其中,學生初時不以為然,但假以時日之后,也會減少隨手亂丟亂拋的現(xiàn)象。這里無需說教,而是靠踏踏實實地堅持做下來,面貌、風氣自然大不相同。
更為可貴的是,這種在“慢”中不輟踐行的教育方式可以自由地讓學生發(fā)展得愈發(fā)健康、全面,有時還會有許多意外的饋贈。我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堅持每天在博客上掛出一個勵志故事,至今已累計一千五百篇。最初的原意也僅是“勵志”而已,可漸漸的,很多人從開始懵懂的看,到跟帖討論心得,到引用于自己的思考、實踐,到改善原有的觀念,再通過堅持,竟形成了一種共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現(xiàn)象。每天到了“約定俗成”的清晨,學生們和老師們都知道“這是勵志故事時間”,是心靈的一次接觸、學習、思辨和汲取的過程,而正是這個緩慢的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式的塑造“人”的過程,讓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原先“勵志”的狹隘范疇,并衍生出無數(shù)曼妙、可貴、感動的美好來,是所有人預先都無法預料的,套句俗語,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行者無疆”,說的是行者的腳下是一條漫漫修遠遠的迢迢之路,不僅是千辛萬苦的,甚至還會遇上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不僅需要堅持,還需要有一雙火眼金睛。要練就火眼金睛,我們就要記住“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所以,我們校長和老師一方面是要讀實實在在的書,那些教育理論著作,尤其是那些被歷史證明了的中西方教育經(jīng)典。比如近現(xiàn)代教育思想大家杜威的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比如中國最早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學記》,以及大教育家孔子的《論語》等等。有了這些東西的武裝,我們才可以戳穿各色偽裝,還教育的本來面目。
另一方面就是要實打?qū)嵉刈龊梦覀冄巯碌拿恳徊焦ぷ鳌逃?、教學的。因為教育是無法“立竿見影”,是不可能速成的。要做好眼下的工作,除了向書本學習,更重要的途徑,恐怕就是在自己的實踐中摸索了。在實踐探索的的道路上,還要向同行學習,向他人學習,向其他學科學習。所謂“無疆”,就是要打破學科的界限,打破群體的界限,向一切可以學習的對象學習。要明確,拘囿于學科的教學是走不遠的,同樣離開社會的教育也是走不遠的。
三,智者樂水,水擊千里而求真。如果一個校長,或者一個教師只有愛心和行動,是不夠的,還得有思想。思想從哪里來?從實踐中來,但是實踐本身是出不了思想的,思想需要碰撞,它是在動態(tài)中生成的。為什么說智者樂水呢?因為從宏觀上看,水雖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靜的東西——甚至它連自己形狀都沒有——但它本質(zhì)上卻最有力量。常言“水滴石穿”,即是再堅硬的東西,都可以被它磨平、被它擊穿。水含有了一種智慧,水擁有一種力量,它浩浩蕩蕩,橫無際涯,能激人雄心,啟人思緒,教人創(chuàng)新,教人自由,教人忍耐,教人豁達,胸懷世界。老子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也是這個道理。從微觀的角度看,正是因為流水不腐,前行的流水一旦遇上阻力就會激起浪花,且阻力越大越艱巨越難以克服,浪花就掀得越高越遠越壯麗。在我看來,一個理想的教師,就像這奔騰不息的流水一樣,在九曲回腸般的激蕩中,不斷磨礪、考驗、激發(fā)出他的才氣和靈性。
智者的另一層含義是努力成為一個思考者、批判者,做探求真理的建設者。這一層的要求是校長在“知”與“行”的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建構(gòu)旁人無法替代的個人價值體系,在學科中有話語權(quán),在管理中有“秘方”,在實踐中有特色。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擺脫“學霸”的陰影,不再唯各路所謂的“專家”馬首是瞻,不再恣意的奉承所謂的“模式”、“經(jīng)驗”,真正回到學生的立場,回到成全“人”的發(fā)展的立場,一步步走近教育的真相。
我們學校設立了一個探究型的小團體,利用這個碰撞的平臺,提供機會讓大家在閱讀、聽課、討論、觀摩中自己去體悟,去思考的。這體悟和思考,其實就是歷練。歷練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用文字來記錄,養(yǎng)成及時記錄點滴思考的好習慣,哪怕是零星的、前言不搭后語的,當這些零散的記錄達到一定數(shù)量的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學主張、課程意識就慢慢的形成了,從前的斷斷續(xù)續(xù)的記錄、思考原來也是可以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并構(gòu)成一個活生生、立體的教育思想體系的,曾經(jīng)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將成為推動自己走向成熟和更具教育智慧的寶貴力量。
還有一個重要的驅(qū)動力就是,不管是閱讀,還是上交流課、教育敘事、教學論文、匯報演講,這些與其說是“做”出來的,其實更是“逼”出來的。水擊三千,原不過也是穿石拍岸,遭遇險阻而已。人天性藏惰,若要歷練智慧,自然就靠這“壓力”二字,否則,也怕是一事無成了。
不管怎么說,理想的校長必須是教育本真的皈依者,也許以“仁者”為基,以“行者”為徑,以“智者”為鑰。三者合一,我們離自己的理想就不遠了。
警惕:堅持“道”的守望
每一個做校長的,上課也好,管理也好,學術(shù)也好,萬法歸一,都是要有一個“道”在心中的。這就像一個人的信仰,是支撐我們持續(xù)行走的動力,更是我們修煉的終極皈依。在這個充滿了誘惑、功利和迷信的教育環(huán)境中,我常常和同仁們說要堅持自己的“道”,具體到我個人的身上,我曾提出“三不主義”。
早在80年前,民國有位教育家——劉百川先生,在他的《一個小學校長的日記》里寫到,一年級的學生的桌凳應該多高,到三年級的應該多高,桌子跟黑板的距離應該多遠。他更清楚的論述過真正的課堂應該怎樣上、師生之間怎么互動、作業(yè)如何布置,扥等。這一切,讓我們今天很多滿口喊著“某某創(chuàng)新”“某某發(fā)現(xiàn)”的人不知作何感想?所以,在校長的“三不主義”上,我首先要說的就是“不守舊,少創(chuàng)新”。
所謂“不守舊”,就是不要總是沿著我們固有的那種思維,固有的方式去行者,去考慮我們的教育教學策略,做我們的工作。但是,教育它又是有其內(nèi)在規(guī)律的,教育是切忌創(chuàng)新的。這規(guī)律就是尊重生命,關愛生命,讓我們的生命狀態(tài)更舒展,更有活力。我們現(xiàn)在的情況很好玩,講教育不好玩,要講“新教育”;“新教育”不好玩,還有“綠色教育”;“綠色教育”不好玩,還有“綠色生態(tài)教育”。我倒想問問呢,“新教育”跟舊教育的區(qū)別在哪里?“綠色教育”跟教育的區(qū)別又在哪里呢?“綠色生態(tài)教育”跟“綠色教育”又有什么區(qū)別呢?教育不就是個教育嗎?
如果硬要從教育這個字眼上來講,這個“教”字就是一個人拿著鞭子,來教人從孝,對不對?我們當然可以從積極的方面來思考這個字,那就是教育要把人培養(yǎng)成人,因為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提倡“百善孝為先”,也就是說懂得孝的就是懂得做人了,這是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當然,這種傳統(tǒng)是不是符合人性的,有待商榷,但是它畢竟是我們的歷史共識,是我們的傳統(tǒng)。你換了個新名詞,加了個修飾語,就表示你的教育跟其他的教育不一樣了嗎?
另一點,“不否定,少武斷”。也就是對各種各樣的教育思想、教育潮流、教育方式,乃至于我們現(xiàn)在比較常談的各種教育教學的模式。一方面我們不要否定,不要武斷,不要急于下結(jié)論。我們要從中汲取它的合理的一面,但是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是面對具體的生命個體的,用統(tǒng)一的模子來對所有的人,應該講,它不是教育。比如,某省教育廳通過行政命令在全省推行某教學模式,并以此而洋洋得意。這就讓我想到杜威先生曾在《兒童與社會》中描述“一位法國教育局當局人士自豪地說,‘成千上萬的兒童在某一個小時,就說十一點吧,都在上地理課!’”難道我們還停留在別人一百年前的水平嗎?我們的“道”又究竟在哪里?
最后一點,“不仰視,少空談”。哪類人可以稱“大師”呢?比如,得道高僧圓寂以后可以稱大師。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有個主任曾經(jīng)給我打電話,說我們學校行為文化建設做得很好,在基礎教育界很有影響,想要采訪我。我說,我怎么確認你的身份呢?他說你百度“央視某某某,我有博客?!蔽乙豢?,乖乖,他說采訪的都是“大師”。然后他給我打電話,我說不好意思,我不是“大師”。他說那可能是我們溝通有問題,哎,我說我看了你的博客,我不感興趣。
當下有這樣一位“大師”,一方面叫人家慎提學校品牌,一方面給自己建立幾十所教育思想研究所的,我們對他仰視還是還是其他呢?對所謂“專家”之類的人,其實只是一家之言,不要把它那么當真。如果那些專家的想法,他們的作為,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示,我以為,那已經(jīng)是相當了不起了。我還以為與其讀當下人的書,不如面對面讀讀他們那些“人”。書是書,人是人,很多情況下,書和寫書的那個人不是一回事,甚至在臺上說的和在臺下做的更不是一回事。所以我常常跟我的同仁講,一個講座,你不要指望有多大的收獲,能夠有一句話,一個詞眼,跟你有心靈的互動,足矣。
行走:秉持“心”的修煉
校長之道,是要用“心”修煉的,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其中也必有得失成敗的思考和踐行,那如何達成自我修煉呢?
我想先用錢理群先生的話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想大問題,做小事情”。我的理解,就是要思考如何使我們的師生能夠得到生長,這就是大問題。作為校長要想整個學校宏觀布局、辦學理念、辦學追求、辦學特色,這都是大問題。但是,你想你要有個特色,你覺得你就有特色了嗎?特色是要一點點做起來的,我們現(xiàn)在媒體很荒唐,報道說這個學校里所有的學生都會彈鋼琴,其實,農(nóng)村里的學生買得起鋼琴嗎?如果這也叫特色,我告訴你,我就讓我們每個孩子都學打太極拳,——甚至也不要打全套的太極拳,就教一個“云手”,人人一學就會的那種,這叫特色嗎?充其量叫特長。所以,辦學要一定從小事情做起。
第二個,要做能做的,做想做的。簡單的理解就是,體制上要求的東西你不能不做,你做不好,你這個校長做不成了。我們不稀罕做這個校長,但我們既然已經(jīng)做了,我們沒做“必須做的”,我們“想做的”做不了。我想在二甲中學推行行為文化建設,推行生命化教育,不給我做校長還搞什么?所以體制上要求你做到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位。
第三個,好教師未必是好校長,好校長一定要成為好教師。我們現(xiàn)在還有個很可怕的現(xiàn)象,這就是某人一旦評了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或者特級教師,領導看看,提你做個主任,或者校長。其實這具體的個人跟陳景潤差不多,只會做題,不會上課啊。你讓他做校長,其實你也痛苦,陳景潤也痛苦,他就是解題的,你偏偏要叫他上課,能不痛苦嗎?但是,學校領導,不是廠長,你如果不懂教育,不懂上課,哪個教師買你的賬?所以我有這么一句話,你可以通過不正當?shù)氖侄闻揭粋€特級教師,但是當你成了特級教師的時候,你至少要有點東西跟這個稱號是匹配的。
第四個,管理從廁所開始。這其中的意思是說:你這個學校連廁所都管好了,還有什么地方管不好呢?我為什么要強調(diào)管理從廁所開始,因為廁所是最骯臟的地方,臟兮兮,臭哄哄,對不對?說個不好聽的話,你上廁所去,這有一灘尿,我要尿尿,我不可能踩到那個尿上去吧,我要退后一步。我們有好多廁所貼著一塊牌子“往前一步,貼近文明”,可是我往前踩著尿了,怎么文明?這不是往前一步就能貼近文明的,所以,一定要給學生一個很溫馨的環(huán)境。
第五個,管理需要生命在場。我三十幾年來,堅持天天五點半到學校。每天學生做晨操,我就在操場。我從做教導主任開始到今天,除非生病、除非開會,一天沒有拉過,每天晚上要等寄宿生就寢以后才回家。作為校長,不是你什么事情都要做。,你在與不在場,不是一回事情。你在與不在,不是一回事情。我以為,管理就是改善,就是增加和減少。增加什么?增加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東西。減少什么?減少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東西啊。但是如何如何,堅持“生命在場”,堅持身體力行的和教職工在一起,和學生在一起。
以上五點,都是我從“心”中體會出來的,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和磨礪,我以為是經(jīng)得起考驗的。一個校長,只要時時刻刻從“心”出發(fā),從“生命”出發(fā),從實際出發(fā),究竟還有什么是辦不到的呢?
所謂的“校長之道”或“人格修煉”,我以為,不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