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是教師永遠的基本功
時間:2014/1/25
如果隨便問一個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你能把握教材嗎?”他會很自信地說:“沒問題!教科書中的每道題我都會做,每篇文章我都會講?!逼鋵?,把握教材不僅是指理解教科書中的每個知識點,更是對教材的整體把握。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本學科的課程標準,了解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清楚整個學段教材的邏輯線索,能夠把前后相關的知識整合起來。如同數(shù)學中的點、線、面、體一樣,知識的掌握也可分為四個層次。有的人只能掌握一個個的知識點,但不能把這些知識點連成一條線,如同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串連不起來,這是掌握知識的第一個層次;有的人能夠把同類的知識前后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條線,但不能把不同類型的各條線的知識橫向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面,這是第二個層次;有的人能夠把同一年級的知識縱向、橫向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面,但不能把不同年級一個學段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知識的立方體,這是第三個層次;只有把整個學段的知識縱向、橫向聯(lián)系起來,才能形成一個知識立方體,這是第四個層次。一個教師如果達到了第四個層次,就會成為一個教學專家,在教學中不管從哪個知識點切入,都能把各種知識連接起來。一些特級教師之所以能隨心所欲地駕馭教材,就在于他們達到了第四個層次。
魏書生老師到全國各地講初中語文,從來不帶教科書和教案,也不讓學生提前預習,而是上課后讓學生隨意點課,學生愿意學哪一篇就講哪一篇。如同一個廚師一樣,客人點什么菜就做什么菜。魏老師說:“整個初中學段語文教科書,有多少篇小說、多少篇詩歌、多少篇散文、多少篇古文,我都爛熟于心,不需要看教科書?!币徊糠终Z文教師認為語文教學無規(guī)律可尋,不像數(shù)學教學一樣規(guī)律性強。而魏老師通過對初中六冊語文教科書進行認真分析后,認為語文知識也是有很強的內在規(guī)律可尋的。他用“知識樹”的形式概括了初中語文的知識結構。
魏書生老師認為初中語文知識大致分為四大部分,如同一棵大樹的四大主干:基礎知識、文言文、文學常識、閱讀與寫作。再進一步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每根主干又有許多分枝,如“基礎知識”就包括語音、文字、詞匯、句子、語法、修辭、邏輯、標點這樣八個方面。再進一步分析,每個分枝又有許多葉片或果實,如“語法”就包括詞類、詞組(現(xiàn)在叫短語)、單句、復句四個知識點。魏老師不僅自己熟悉整個學段的知識結構,還引導學生把握整個學段的教材。初一新生剛入學,他就讓學生把初中三年的六冊語文教科書全部借到手,通讀課文并畫出這棵“知識樹”。魏老師說:這棵知識樹就像中國交通圖。第一層次的知識像省,第二層次的知識像市,第三層次的知識像縣,第三層次以下還有更細密的知識細胞,像鄉(xiāng)鎮(zhèn)、村一樣。學生先將教科書知識劃分為不同層次,再把握住了第一、第二、第三層次這些主要的知識點,總體掌握語文教科書怎樣讀,總共要學哪些知識,哪些先學,哪些后學,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學生自學時,就可以駕駛著思維的汽車,在知識的原野上奔馳,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一個類別一個類別地征服語文知識目標,就不會感覺語文知識混亂而無從下手了。
在一般的小學數(shù)學教師眼里,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有無數(shù)的概念,而北京市朝陽區(qū)實驗小學數(shù)學特級教師馬芯蘭老師說:小學數(shù)學就是掌握“合、差、倍、分”四個基本概念?!昂稀笔亲罨镜母拍?,小學階段要整個抓一個“合”字。有“合”就有“分”,在“合”“分”這兩部分,就有不等和相等。每份都相等,就是特殊情況了,就有乘除。加減和乘除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知識就像一棵樹,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一個有機整體。如果教師把知識孤立地分成若干塊進行教學,那就是灌輸。哪怕學生理解了,也是片面地理解。
根據(jù)這一理論,馬老師從“縱”“橫”兩個方面對小學數(shù)學教科書中的知識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在“縱”的方面,就是按照知識的縱向聯(lián)系,歸納為計算和應用題兩條線,并使兩條線的知識密切聯(lián)系、互相滲透?;镜母拍睢⒎▌t、原理和數(shù)學能力是線上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抓住這些中心環(huán)節(jié),整條線就帶動起來了。例如,百以內加減豎式計算法則,在計算這條線上,它是一個基本計算法則。重點學好百以內加減豎式計算法則,在以后學習萬以內、多位數(shù)加減計算時,學生就可以運用舊知識比較容易地掌握新知識,這就是知識遷移的作用。
在“橫”的方面,就是把教科書中有橫向聯(lián)系或互逆關系的知識編排在一起,形成許多大大小小的“塊”。例如,把十一類一步應用題組成一大“塊”,把多位數(shù)加減與小數(shù)、分數(shù)、百分數(shù)加減,多位數(shù)乘除和小數(shù)乘除,分數(shù)和百分數(shù)應用題等分別分成不同的“塊”。十一類一步應用題這一大“塊”,又分為四小“塊”,即把教科書中屬于“求和”、“求剩余”的內容編為一塊;把屬于“比較兩個數(shù)多少”的應用題編為一塊;把屬于“求相同加數(shù)的和”的乘法應用題和相應的除法應用題編為一塊;把屬于“比較兩數(shù)倍數(shù)關系”的應用題編為一塊;把屬于“比較兩數(shù)倍數(shù)關系”的應用題編為一塊。然后以基本的概念法則為中心,一塊一塊進行教學。例如,“比較兩個數(shù)多少”的應用題這一小塊內容,“同樣多”和“差”的概念就是學習這一塊知識的基本概念。
這樣以基本概念、原理、法則為中心,從“縱”“橫”兩個方面對教科書從結構上進行調整和組合,形成了教科書一個新的知識結構。馬老師這樣教學,不僅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還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每個學期都可提前2~4周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的數(shù)學特級教師孫維剛,從初一教到高三,連續(xù)六年大循環(huán)教學。他在教初一數(shù)學時就開始滲透高中數(shù)學知識,因為他對整個初中和高中學段的數(shù)學知識非常熟悉。他從來不給學生加課和補課,從來不給學生留家庭作業(yè),直到高考前都在講課。而學生學得很好,考試成績也非常好。有人問他數(shù)學怎么學,他說:“八方聯(lián)系,渾然一體,漫江碧透,魚翔淺底?!彼堰@種教學方法叫做“結構教學法”,講究新知識和舊知識的比較和聯(lián)系。
以上的實例都說明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多么重要。那么,教師怎樣才能把握教材?
首先,教師要把握整個學段的教材。
每個學段的教師,不管是教哪個年級的,都要把本學科的整個學段的課本拿到手,對照新課標認真的研讀,在理解的基礎上畫出知識樹。
然后寫出教材分析,包括: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課本的編寫意圖和邏輯線索,本學段知識的內在關系,自己如何整合和處理課本等。然后以教研組為單位人人演講,每個人把自己畫的知識樹(或知識結構圖)投到銀幕上(或畫到黑板上),講解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設想。通過研討,相互都有啟發(fā)和收益。在集體研討的基礎上,教研組共同設計出本學段本學科的知識樹(或知識結構圖),張貼于教室的墻壁上。新生一入學,教師不要急于講第一冊的第一課,首先要給學生講整個學段的知識結構圖,讓學生有一個全面的感性的認識。
其次,要把握一冊教材。
現(xiàn)在好多教師在假期拿到新課本后,往往急于備出下學期兩周的新課來,后邊的知識甚至連看都不看。有的老師講第一章不看第二章,講第一節(jié)不看第二節(jié)。實際上一個真正有經驗的教師首先要通讀整冊課本,對照新課標,了解編者的意圖和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畫出整冊書的知識結構圖,寫出教材分析。按照前邊的路子仍然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共同設計出本冊課本的知識結構圖張貼于教室墻壁。在新學期的開始不要急于講第一課,而是給學生講整冊課本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計劃。
第三,要把握一個單元的教材。
教師在備課時不要只備一節(jié)教材或一篇課文,而要備一個單元。新的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題的形式來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明確一個單元的主題,清楚編者圍繞這一主題是如何選材和編排的。要提倡教師單元備課,集體備課,把一個單元的課時和活動整體安排。
第四,要整體把握一篇文章或一節(jié)教材。
有的老師在備課時一頭扎進細節(jié),對整篇課文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鉆研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確這篇文章在整個單元中處于什么位置,編者為什么要選入這篇文章,如果換一篇文章行不行?在學習這篇文章時重點是學習什么,教師明確了這些才能備課和上課,以往三課時的內容可能一課時就能處理完。
總之,把握教材是一個教師永遠的基本功,在當前課程改革中,教師不要忽視對教材的鉆研。